第七百二十二章 糟心事(2 / 2)

韓四當官 卓牧閑 1901 字 2020-08-17

「皇上什么也沒說,徐浩然上的那兩道折子應該是被留中了,不過皇上沒說什么,咱不能什么也不做。」

「這么說老弟上請罪折了?」

「上了,自請處分,懇請皇上將我交部議處,並請皇上將南苑郎中王千里,苑丞丁柱、余鐵鎖等人革職。」

「皇上恩准了嗎?」

「皇上現在哪顧得上這些,正為換約的事煩心呢。」

文豐過來真正想打聽的就是這個,禁不住問:「韓老弟,俄羅斯使臣已來京,英、佛等夷使臣什么時候來?」

想到慶賢在信中說過,眼前這位跟他家有些淵源,韓秀峰覺得沒必要跟他隱瞞,憂心忡忡地說:「據秀峰所知,英佛兩夷不但派使臣來了,而且派來了大小二十余只炮艦兵船,算算日子,這兩日便能抵天津。」

「大小二十余只炮艦兵船,那有多少兵?」

「兩千多。」

「兩千兵還好,可不能再多了。」文豐稍稍松下口氣,又緊盯著韓秀峰問:「那皇上究竟是何意,打不打算讓英佛二夷使臣來京?」

這個問題真把韓秀峰給問住了,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干脆翻出公文,苦笑著念道:「三月二十九日,皇上諭令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和直隸總督恆福,『如夷船竟駛至天津海口,派委明干之員,迎到攔江沙外,與之理論,告以此間總聽候上海消息。」

「萬一西夷不聽理論呢?」文豐下意識問。

「皇上說了,萬一西夷不聽理論,該委員即告以回明地方官代為請旨,令該夷在彼聽候。」

韓秀峰頓了頓,接著念道:「四月十四日,皇上密諭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直隸總督恆福等,『夷船如至海口,先行派員曉諭,如有旨准其進京換約,即令其在攔江沙外停泊,用內地船只渡入內河,由北塘登陸到京,仍由水路至通。

五月二十日,皇上密諭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直隸總督恆福等,『如果夷酋到津,直隸總督告以額爾金在上海曾有照會,留桂良等在南等候,俟伊回南議事,此時改換夷酋來,自當靜候桂良等回至天津,再與商辦一切。」

見文豐若有所思,韓秀峰又念道:「前兒上午的諭旨是,若英使至天津,派員曉諭令其停泊在攔江沙外,告以桂良等已由上海啟程,不日到津,即可會商一切。如該夷請另派員前往,可告以各國和約,皆系桂良等經手辦理,他人不能知悉。」

文豐聽得暗暗心驚,楞了好一會兒才起身道:「明白了,謝老弟提點,也請老弟放心,這些事我左耳進右耳出,絕不會泄露半句。」

「大人這是說哪里話,大人您乃秀峰的上司。」

「在外人面前老朽是老弟的上司,在這兒不是。」文豐當年不但走南闖北去過不少地方,甚至跟慶賢他阿瑪一起跟洋人打過交道,並非朝堂上的那些迂腐之輩,是越想越擔心,竟喃喃地說:「是戰是和,舉棋不定,再這么下去,搞不好去年之事又會重演。」

韓秀峰這兩天也在尋思這個問題,想到僧格林沁那個倔脾氣,沉吟道:「應該不會,畢竟僧王不是譚廷襄,也不是桂良,當斷的時候他會斷的。」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海口形勢瞬息萬變,要是洋人蠻橫無理驟然起釁,他就算想請旨也來不及。」

「可這仗能打贏嗎?」

「英佛二夷這次只派來兩千多兵,可見有多目中無人,古人雲驕兵必敗,何況朝廷為此已准備了近一年,所以我琢磨著應該有五六成勝算的。只是……只是……只是這次能打勝,不等於下次依然能勝。」

「以後的事兒以後再說,當務之急是這么過眼前這一關。」

「大人說得是。」

文豐打聽到想知道的,覺得不宜在此久留,干脆起身道:「韓老弟,老朽跟外頭的那些郎中主事早交代過,你在這兒缺什么盡管跟他們開口。」

韓秀峰連忙躬身道:「謝大人關照。」

「那老朽先走一步。」

「秀峰恭送大人。」

「別送了,留步。」

韓秀峰剛把文豐送出門,大頭就興高采烈地過來了,一見著他就大呼小叫道:「四哥,皇上讓我來喊你,鄭親王和肅順大人也在,一定是有要事跟你商量。」

「知道了,我先進去關下門。」

「快點啊,我在門口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