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9章:正副丞相,開啟百召(1 / 2)

第2279章:正副丞相,開啟百召

對於一國而言,大將軍是武將之首,而丞相自然就是文臣之首。

大秦將領之中,白起是公認的武將之首,那大將軍之位自然非他莫屬。

至於文臣之首,前文也提到過了,大秦暫時沒有公認的文臣老大。

至於被嬴昊有意拔高,和白起對壘的賈詡,他顯然並不適合當丞相,所以也只能另擇他人。

帝國首相的位置太重要,嬴昊必須慎之又慎,而他心中其實也有四個人選,分別是:荀彧、韓非、諸葛亮、王猛。

荀彧無論是功勞,還是資歷,乃至影響力,都很適合當帝國的第一任丞相,只可惜他曾經站錯過隊。

荀彧還在朝中就職之時,可是劉協的鐵桿支持者,寧死都要忠於漢室的那種。

要不是嬴昊將荀彧調離洛陽,並安排了荀衍等人去制衡他的話,帝黨之亂是死亡的漢臣名單中,肯定要填上荀彧的名字。

所以嬴昊貶謫荀彧,其實也是救了他一命,對荀彧,嬴昊真的是仁至義盡了。

荀彧在經歷了被貶生涯後,已經對大漢徹底死心了,如今自然是終於嬴昊的,只是他畢竟留有政治瑕疵。

所以,在有其他人選的情況下,荀彧要想當首相的話,自然是要往後排的。

至於韓非,在政績方面相當耀眼,憑心而論是很適合當首相的,但他沒有任何軍事方面的建樹。

後世丞相自然不需要軍方背景,但開國首相的話,若是沒有軍方支持,執起政來必定束手束腳,所以有韓非也同樣要往後排。

也就是說,最終大秦的首相人選,要在諸葛亮好王猛之間產生。

王猛是嬴昊的第一個謀士,而諸葛亮則是嬴昊的師兄。

兩人都是全能型的文臣,就屬性而言,幾乎沒有短板,而且所立的功勞也都差不多,都可以承擔首相的重任並且負重。

要在這兩人之間做出選擇,哪怕是嬴昊都感到極為糾結,可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王猛。

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建樹遠不如王猛,但在軍事上的功勞卻比王猛要大,之所以會在這次首相的爭奪中落敗,主要還是因為他投靠的時間太短了。

諸葛亮是什么時候歸秦的?是在第三次河套大戰時期,至今也不過三四年罷了。

而王猛又是什么時候投靠嬴昊的?是在雁門大戰期間。

那時的嬴昊也才十四歲,而現在嬴昊已經二十五了。

這十一年來,王猛被嬴昊掰成兩個人來用,又是掌軍又是執政,先後治理了南陽、荊北、司州、河套、並州等地。

毫不客氣的說,王猛在內政方面的功勞,絲毫不比韓非和荀彧遜色,要是有諸葛亮那樣的軍功的話,他就是公認的大秦文臣之首。

可惜的是,王猛被嬴昊定位成治理地方的文臣,所以顯然很難獲得領軍的機會,少有的幾次領軍,還是敵人來攻才被動領軍。

而諸葛亮則在給嬴昊當軍師,獲得軍功的機會自然也就多,僅僅在這三四年的時間里,他就親自指揮並打贏了數場大戰。

所以,王猛在軍事上不如諸葛亮,其實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諸葛亮在資歷方面差王猛太多,而且也沒有多少執政經驗,若是擔任帝國首相之位的話,肯定是難以讓那些老臣服眾的。

王猛則完全沒有這些顧慮,他不但有豐厚的執政經驗,而且在軍事方面的功勞也不小,所以選他當首相的話,大秦文武兩派也能夠都服氣。

得知首相人選是王猛時,荀彧和韓非都一點都不意外,好似早就預料到了一半。

至於諸葛亮,臉上則露出失望之色,畢竟那可是大秦第一任丞相,他當然也想要當,但也知道自身的不足,所以能夠接受王猛成為丞相。

「韓非,荀彧何在?」嬴昊又叫道。

「微臣在。」

韓非和荀彧一起站出,嬴昊則道:「朕命你二人分別擔任左右副相一職,協助王猛丞相共同管理六部。」

「遵旨,謝陛下信任。」

兩人齊聲拜謝。

三省六部制之下,哪怕相權已經被一分為三,可還掌控著權限最大的尚書省,所以相權依舊是一頭龐然大物,必須要進行制衡才行。

嬴昊設下丞相掌控尚書省的同時,又是六部之中選擇兩部尚書擔任副相,這樣既能丞相和兩位副相之間就會相互輔助相互監督,既制衡丞相的權利,又能讓文官晉升丞相有了一個良好的渠道。

在這套體系下,也就是說,今後凡是要成為丞相的人,必先成為六部尚書之一,而六部尚書之間還要相互競爭,只有政績最優秀的兩個才能當副相,進而爭奪丞相之位。

在這套體系之下,通過層層提拔,打敗了無數競爭對手,而被選上來的丞相,絕不可能是無能之輩,這樣也能保證首輔的執政能力。

除此之外,關於丞相的任期,自然不可能是終身制。

嬴昊想要五年一評選,干的好的丞相就在干五年,但最多只能干十年,十年後必須卸任,以防止相權做大,但若是年紀允許的話,也可以參與下一屆的丞相競爭。

如此間斷執政的話,也能防止相權過大,起到維護皇權的作用。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如今大秦不過初立,就已經有了最為先進的三省六部制,在所以制度上面不宜大變。

治大國如烹小鮮,當如是也。

嬴昊之所以沒選諸葛亮當副相,自然是因為王猛被調入朝中為相,他空出來的位置需要諸葛亮補上。

諸葛亮既能統兵,又能治理地方,下放到地方干上個幾年,等回朝之後,就是下任丞相最有利的競爭者。

嬴昊這是把諸葛亮當成下任丞相在培養呢。

「擬旨,命諸葛亮擔任冀州刺史,房玄齡擔任並州刺史,公孫鞅擔任幽州刺史,文天祥擔任河套刺史,張九齡擔任荊州刺史,王安石擔任司州刺史,秦政擔任雍州刺史,秦疾擔任涼州刺史。」

嬴昊一臉任命了八個刺史,除了秦政和公孫鞅是平級任命之外,諸葛亮、秦疾和房玄齡是直接空降,而文天祥、張九齡和王安石則是從別駕晉升。

商鞅原先就是幽州刺史,但他的這個幽州刺史是暫時的,畢竟當時情況特殊,沒人比他更適合穩定局勢,單輪功勞和資歷而言,商鞅還達不到當刺史的程度。

可如今嬴昊正式任命商鞅為幽州刺史,這說明大秦認可商鞅在幽州的功績,哪怕他資歷淺薄也一樣越級提拔他為刺史。

在大秦官場之中,商鞅或許是除張儀之外,官職晉升速度最快的人了。

人家都是縣令(縣丞)、太守(郡丞)、刺史(別駕),一級一級的往上升,而他連太守都沒當多久就直接晉升刺史。

這也就是商鞅的能力超群,外加幽州地區情況特殊,否則就算是嬴昊有意提拔,也不可能讓商鞅升的這么快。

不過這次被任命為刺史之後,商鞅肯定是要沉寂很久的,不將河北四州的刺史都當一遍,估計是難以回朝入六部繼續晉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