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2章 走到哪打到哪兒,第二次楚越大戰(2 / 2)

劉秀得知之後,立即召集麾下群臣商議,為了安南這等蠻荒之地,會出現已經被滅的燕國趙國的武器?

楚國還是不缺能人的,軍師龐統一眼就看出,是秦國通過海軍將這些武器賣到了安南,以此來變廢為寶。

秦國水軍能夠跨海航行,這個點劉秀早就知道了,但竟能橫穿青、徐、揚、交四州海域,一路航行到安南地區,一路航行到安南地區,這可就大大超出了劉秀,乃至楚國所有人的意料。

自古以來,南船北馬。

楚國水軍是內湖水軍,後來又改為長江水軍,可就算如此,也依舊沒有航海的能力。

而處於北方的大秦,不但有了一直精銳水軍,而且還能航行至安南,天底下還有比這更離譜的事嗎?

楚國文武打心眼里不願接受,大秦在水軍方面超越了楚國,但起碼在造船技術上,大秦將楚國遠遠超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

劉秀一直認為楚國面對秦國,唯一的優勢就長江天險,以及水軍。

現在大秦的造船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楚國,而在水戰方面,戰船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就算楚國水軍比秦國水軍強,在戰船遠遠落後的情況邊,楚國水戰能打贏大秦嗎?

這顯然很難。

劉秀不能容忍楚國水軍不如秦國,於是投入了不少資金用來提升造船技術,不求超越大秦,但起碼要縮短之間的差距。

造船技術的提升,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劉秀的大力支持之下,楚國的造船技術,確實得到了不小的提升,有了近海航行的水平,但和大秦相比依舊有著極大的差距。

劉秀見自主研發這條路走不通,於是就想通過收買秦國船匠,從而剽竊到秦國的造船技術。

但可惜的是,秦國對於造船的把控極為嚴苛,根本沒有船匠掌握完整的造船技術,對於船匠更是實施軍事化管理。

楚國就算能夠收買到人,也難以將人帶回楚國,就算能夠把人帶回去,得到了也只是部分技術而已,依舊無法造船匹敵大秦的戰船。

楚國雖沒能從大秦這里獲得技術,但卻從吳國那里獲得了,雖比不上大秦,但也比楚國自己的造船技術要強。

劉秀見收買船匠這條路也走不通,於是就起了俘獲一艘大秦戰船,然後對照著進行仿制的念頭。

有了船的樣本之後,雖不代表楚國就能仿制只來,但難度肯定比自己研制要容易的多。

劉秀並不知道大秦水軍什么會來再次來安南,但大秦既然會向安南賣一次廢棄軍械,那就肯定會在賣第二次,他只需守株待兔即可。

楚國的水軍基本都集中在長江,荊南和交州之間的河道並不通,楚國水軍無法直接走水路前往交州,又不能繞從長江入海前往交州,畢竟這會途徑吳國,必定會遭到吳國水軍的攔截。

劉秀見無法將水軍調往交州,於是任命甘寧為交州水軍都督,讓他帶著大量船匠前往交州,在交州建造船廠打造戰船,並就此征召一萬水軍。

劉秀不優秀嗎?自然優秀,可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的緣故,他,乃至楚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秦國的造船技術上,卻沒有注意到秦國的海貿這件事。

劉秀以為大秦向蠻夷賣武器,只是在廢物利用而已,或是利用安南蠻夷來牽制楚國,絲毫沒有意識到大秦海貿的暴利。

當劉秀意識到時已經晚了,大秦已經統一了中原,兵鋒直指江南,楚國的全部精力都用來防備大秦,哪還有余力去分海貿這塊大蛋糕呀。

對於劉秀而言,最大的對手就是大秦,至於安南本土的勢力,則直接被他給無視了,原因無他,太弱太落後了。

哪怕安南各大勢力,已經從大秦那里買到了兵器,也依舊入不了劉秀的眼。

在劉秀看來,楚國只需要出動三四萬大軍,足矣橫掃安南地區的所有勢力,但他卻壓根就沒想過占領安南。

占領安南容易,可是直接的治理、開發,可就不容易了。

那片土地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原始叢林,楚國連交州之地都還尚未完全開發出來,這么一片蠻荒之地要來作甚?

劉秀雖沒想過占領安南,但安南的人口,以及其他資源,對於楚國來說也是一筆財富,所以才會同意林鳳祥出兵安南。

至於安南各大勢力組建聯軍,出兵十二萬攻打交州一事,劉秀自然是知道的,但卻依然不在意。

在劉秀看來,憑借交州本土的四萬守軍,以及李秀成、林鳳祥、李開芳等將,足矣打退安南聯軍。

出乎劉秀意料之外的是,隨後不久他就收到了鎮南將軍李秀成的求援。

李秀成會向劉秀求援,倒不是他沒有把握打贏。

安南各國換了新裝備後,戰斗力已經今非昔比,再加上是足足十二萬大軍,李秀成覺得憑借交州軍就算能夠打贏,恐怕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所以出於謹慎起見,希望國內派一直精銳前來支援。

劉秀覺得李秀成的奏折中所言有理,於是命郭子儀為主將,柴榮為副將,統領三千精銳楚軍,南下支援鎮南將軍李秀成。

郭子儀和柴榮得知後都很興奮,他們才一投靠,不過初來乍到,沒有任何功勞傍身,就被劉秀委以重任,所以楚軍中很多將士都不服他們。

郭子儀和柴榮也想立功證明自己,但是楚國也正處於修養當中,甚至進行了裁軍,所以並無戰事,自然也就沒有兩人立功的機會了。

這次領軍南下交州,支援了鎮南將軍李秀成,不但是郭子儀和柴榮投楚後的首戰,也是他們立功證明自己能力的最佳機會。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對手只是安南蠻夷而已,就算這一戰打贏了,兩人也不會有多少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