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3章:秦蜀大戰陽平關(1 / 2)

第2523章:秦蜀大戰陽平關

秦魏宋吳四國都是盟友,四國還聯合出兵,一起攻占了整個倭國。

宋王趙匡胤得知荊北空虛,楚國十萬大軍北上攻秦,秦又向魏吳兩國求援的消息時,可是笑的都合不攏嘴了。

畢竟一向不可一世, 霸道至極的大秦,竟也會低下高傲的頭顱,向弱小的盟友求援,這難道還不令人高興嗎?

可在轉念一向,大秦為何只向魏吳求援,卻不想同為盟友, 並且距離更近的宋國求援呢?

魏國只有潁川郡和秦國的南陽郡接壤,而宋國所占據的豫州之地,卻和南陽章陵兩郡都接壤。

所以,秦國若是向宋求援的話,宋軍支援的速度,肯定要比魏軍快的多。

可是一向聰明的秦國,這次卻偏偏舍近求遠的向魏求援,這自然會讓宋國上下浮想連連。

「果然大秦還是在意那件事啊。」

「呂岳都還不是我大宋的人,況且我大宋已經表明過歉意了,大秦還想怎樣?」

「大秦還想讓我大宋交出申國師。」

「連國師都交出的話,那我大宋還有何顏面?大秦要臉我大宋難道就不要了嗎?」

因呂岳一事,秦宋兩國的外交關系出現了裂痕。

秦皇嬴昊派張儀為使,出使壽春,質問宋國君臣,為何罔顧盟友之誼,派呂岳和申公豹入關中和大秦為敵?

對此,趙匡胤的回答是, 這是兩人的個人選擇,和宋國並沒有多大關系。

然後張儀就提出讓宋國把申公豹交給大秦。

趙匡胤自然是不會交人的, 畢竟申公豹和趙公明是至交, 交出申公豹,趙公明又會怎么想?

更何況申公豹不但自身能力超群,而且交友滿天下。

趙匡胤還想讓申公豹幫自己拉攏上清派的外門弟子,或是江湖上的一些邪道高手,為宋國效力呢,又怎么可能把他交給秦國呢?

大秦自詡正統,堅持正道,不能接受那些邪魔外道,趙匡胤的宋國可不挑人。

管他是正是邪,只要能為自己效力,哪怕沒有多少忠心可言,趙匡胤也依舊能夠接受。

趙匡胤不肯交人,並且力保申公豹的舉動,讓秦宋兩國的外交關系下降到冰點,也就是西面的大戰尚未結束,等騰出手來肯定是要敲打宋國的。

所以,這次秦國舍近求遠,向魏吳兩國求援,卻唯獨不向宋國求援, 宋國上下不少人都認為是呂岳事件的緣故。

可是實際上呢?管仲選擇向魏吳求援,只是算准了魏吳兩國會出兵, 而宋國很大可能會拒絕的緣故。

宋國不像魏國,各方面都被秦國卡脖子。

秦國向宋國要人,趙匡胤敢拒絕,但若是申公豹在魏國,秦國去魏國要人的話,曹操肯定不敢拒絕,因為魏國還沒有底氣和大秦翻臉。

宋國有底氣敢拒絕大秦,自然也敢不出兵援秦,畢竟大秦也奈何不了宋國。

可若是魏宋兩國都出兵助秦了,只有宋國一國沒出兵的話,那宋國就又會患得患失,擔心秦國這是在故意排擠宋國,更擔心秦魏吳三國之間達成宋國不知道密謀。

萬一秦魏吳三國達成密謀,在楚軍被擊敗後,聯合瓜分宋國的話,那宋國可就危險了。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情況,好點的比如在商業上打壓宋國,而這也會讓宋國商隊收入大減。

習慣了跟在大秦後面撈好處,國力飛速發展的宋國,顯然不願像從前那樣摳摳搜搜的過日子。

可他們如今所擁的一切,不說全部都是因大秦而來,可起碼也有近半是大秦的緣故,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患得患失。

「丞相,魏吳兩國都出兵助秦了,咱們宋國要不要也出兵呢?」趙匡胤問道。

宋相趙普沉思許久後,開口道:「多少派點吧,無須多派,讓秦國沒法借此由頭,找我大宋的麻煩即可。」

「嗯。」

趙匡胤點了點頭,隨即遣使前往襄陽,問刺史張九齡需不需要支援。

張九齡得知宋使來意後都驚呆了,宋國在疆土商業上錙銖必較他見多了,可主動送上門來支援兵馬還真是頭一次見。

張九齡本能的懷疑起宋國的用意來,甚至懷疑宋國已經暗中和楚國結盟,准備假借支援為由,配合楚國偷襲秦軍的大後方。

可是無論是魏軍,還是宋軍,進入荊州後,糧草都由秦軍供應,換句話來說,他們的命脈已經把握在了秦軍手中。

若是真敢背刺秦軍的話,秦軍只需斷其糧草,要不了幾天,宋軍就會因斷糧而不戰自潰。

反叛成功的概率太低,而且成本過高,所以宋軍應該不太可能會背叛才對。

張九齡難以做出決斷,只能上報給薛仁貴。

薛仁貴對此也有些不明所以,搞不懂宋國為何想主動出兵助秦,不過管仲確實分析出了其中的緣由。

管仲幾乎可以確定,直接向宋國求援的話,大概率會被趙匡胤直接拒絕,可他怎么也沒想到,繞過宋國直接向魏吳求援,反而會讓宋國主動來援。

還真是因緣際會。

對於宋國這種白撿的打手,管仲自然是來者不拒,有多少算多少了,於是就回復張九齡讓其同意宋軍入境,不過卻不能進入襄陽地界,只能前往章陵。

對於進入襄陽地界的楚軍,管仲因有了應對之策,這個時候讓宋國過來的話,反而容易打草驚蛇,萬一讓鄧禹察覺的話,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趙匡胤受到秦軍的回復後,心中也松了口氣,只要不是排擠他宋國就好,而後命袁崇煥為主將,趙德芳為副將,率領一萬汝南軍,前往章陵郡助戰。

「報啟稟王上,趙奢將軍他回來了。」

「誰?」

聽到匯報後,趙匡胤頓時一怔,有些沒反應過來,問道:「誰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