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4章:黃飛虎VS惡來,賈復怒斬姜桓楚(1 / 2)

第2664章:黃飛虎vs惡來,賈復怒斬姜桓楚

(注:聽取了一個書友的建議,修改了一下惡來的技能,惡來都沒有『惡來』技能的話確實有點說不過去,所以就設定為征倭結束之後,惡來把『惡來』和『力霸』給融合成了『惡霸』。)

賈復並沒有萬法庇佑,原本128點武力,被姜文煥一記『怒喝』,給硬生生的壓回了126。

面對四尊戰神級高手的圍攻,其中姜文煥的武力值更是達到了126點,武力值126的賈復又怎么可能擋得住?

開戰不過三回合,賈復就已經被徹底壓制,而在這個和巨大的壓力至下,賈復也爆發出了更大的戰意。

【叮咚,賈復技能『太歲』效果2發動,斗將時,可降低對手單人或群體1~4點武力。

當前壓制余榮旺1點武力,壓制姜文煥2點武力,壓制惡來1點,壓制姜桓楚2點。

余榮旺武力下降至123;

姜文煥武力下降至124;

惡來武力下降至120;

姜桓楚武力下降至……】

『太歲』的群體壓制效果一出,曹魏四大戰神勸都遭到壓制,少的1點,多的2點,戰斗力都出現開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也讓賈復所面領的壓力驟然一輕。

可這樣的局面並未持續多久,而這個破局人則正是惡來。

【叮咚,惡來技能『惡霸』效果2,力之極第二次發動,武力+4,當前武力上升至124點;】

【叮咚,惡來技能『惡霸』效果1發動,封印賈復兵器加持,當前賈復武力下降至125;】

賈復的『太歲』雖壓制了曹魏四人,但由於對方人數眾多,平攤壓力之下,整體承受下所受到的影響,反而而不如賈復被惡來封印兵器加持,所造成的1點武力流失的影響大。

戰至十回合,在對方四人的圍攻下,賈復已經險象環生,被死死壓制,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鄧九公見此,心中暗道一聲『不好』,也顧不得身上的傷勢了,連忙拉著兒子就去支援,畢竟賈復不但是他的頂頭上司,還是皇帝的表哥。

萬一他在此戰中戰死,而自己卻無動於衷的話,就算自己不死,仕途也肯定是到頭了。

鄧九公也知道重傷下的自己,就算參與進去也是送死,根本起不到多少作用,於是和兒子各持一張強弓,相隔百米不斷放箭,以干擾曹魏四將對賈復的圍攻。

面對無傷狀態下的賈復,曹魏四大戰神占盡優勢,眼看著就要打傷賈復之時,卻多次被鄧九公父子干預,這自然讓四將都煩躁不已。

「你們對付賈復,老夫前去對付鄧九公。」

姜桓楚大聲喊道,而後脫離戰團,一個箭步,已閃現到十米之外,飛速向著鄧九公父子出奔去。

鄧九公鄧秀父子見此,相互對視一眼後,都默契的開始轉移位置,若不是他們都被余榮旺打傷的話,區區姜桓楚又豈能讓他們父子退避。

姜桓楚雖暫時退出了戰團,可賈復所承受的壓力卻並未減少,畢竟姜桓楚雖擁有戰神級戰力,卻是被組合技給強推上去的,在戰神中屬於最弱的那一種,所以他的離開並不會對整體造成多大影響。

面對124的惡來,124的姜文煥,以及123的余榮旺,這三大戰神的聯手圍攻,武力值只有125的賈復根本不是對手。

勉強又招架了三個回合後,賈復終於還是負了傷。

惡來、姜文煥、余榮旺三人,成三角狀將賈復給徹底圍死,然後就是一番狂轟亂砸,儼然一副不殺了賈復誓不罷休的姿態。

躲無可躲、避無可避的賈復,不得不與之硬碰硬,但一人之力,又如何能夠招架三人?

在與三人對轟的過程中,賈復的功力迅速消耗,血氣也被震的翻涌不止,嘴角不自覺的溢出血漬,顯然是已經受了內傷。

【叮咚,賈復技能『血神』效果3嗜血狂戰發動,在戰斗中只要受到哪怕一點傷害,武力當即+2;當受到輕傷級傷害時,武力再次+3;當受到重傷級傷害時,武力再次+4;當進入殘血狀態時,武力再次+5。

(注:此效果對身體的負擔極大,故擁有極強的副作用,當進入重傷狀態後,戰斗持久力將會大幅度下降,而殘血狀態效果每法發動一次,恢復後基礎武力將會永久性-1。)

當前賈復陷入負傷狀態,武力+2,武力上升至127;】

負傷後的賈復立馬進入嗜血狀態,武力值瞬間飆升至127點後,哪怕面對三人的同時進攻,也不在沒有還手之力。

惡來三人此時心中都震驚不已,本以為賈復負傷之後,拿下他應該更輕松,卻沒想到對方反而爆發出了更強的戰力,難怪連名家都給了賈復一個『潛能無限』的評價。

惡來擔心賈復的實力還會繼續提升,於是沖兩人使了個眼色,余榮旺和姜文煥會意後,當即同時發起進攻,全力向中心的賈復攻取。

三柄神兵從半空落下,避無可避的賈復,不得不橫戟硬接,竟真的以一己之力,擋下了惡來、余榮旺、姜文煥三人的全力一擊,可身上的傷勢也更重了。

【叮咚,賈復陷入輕傷狀態,技能『血神』效果3嗜血狂戰第二次發動,武力+3,當前武力上升至130;】

賈復雙手握緊大戟,死死擋下砸來的三件神兵,不讓對方進一步靠近。

而惡來三人也都怒吼著發力,想要和三人之力,將賈復徹底壓垮。

四人竟這般比拼起了力氣來。

賈復感受到體內的功力迅速流逝,知道拼消耗的話,自己一個人無論如何也拼不過對方三人,知道不能在這么下去,於是心生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