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9章:楊廣第三次西征,姬昌李嗣源割據(2 / 2)

李世民確實困住了楊堅,但並沒有下殺手,反而被大秦的刺客乘機下手,並且將黑鍋扔給了李世民,從而挑撥隋唐兩大勢力火拼。

楊廣和大秦同樣有殺父之仇,自然不可能投降大秦這個仇人。

投降這條路被徹底堵死,楊廣又看不到任何報仇的希望,又不想隋國被大秦滅掉,而為了給隋國留條後路,於是就盯上了西域這片地界。

楊廣深知一旦大秦伐隋的話,隋國不可能守住西涼和海州,而西域的環境雖然差了點,但有絲綢之路在,卻是一點都不窮,而且還沒有太強的勢力存在。

隋國若能將所有勢力都滅掉,並將其整合起來的話,同樣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就算沒了西涼和海州,也依舊是一方強大的勢力。

至於大秦會不會又盯上西域?那就是之後的事了,現在考慮還太早了點。

楊廣連眼前的事都快顧不上了,又哪里還會考慮以後的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隋國對於是否征討西域,內部的分歧也很大。

以楊爽為首的激進派,認為柿子撿軟的捏,在打不過大秦的情況下,出兵西域好處大於壞處,所偶一支持出兵討伐西域。

以楊素為首的保守派,則認為前兩次征討都未能盡滅西域諸國,足可見西域並不是軟柿子,而且西中原才是重中之重,大秦也未必將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中原。

在這個時候出兵西域的話,萬一中原發生變局,隋國就算是想參與也來不及。

所以,以楊素為首的保守派,反對再出兵西域,認為應該在觀望上一段時間才保險。

楊素雖領軍連滅了西域九國,並將打下了的領地,設立為天山、伊州、高昌三郡,卻依舊對西域的化外之地不甚看重。

楊素覺得東方才是世界中心,一旦隋國重心向西轉移的話,這輩子恐怕都打不回來了,所以極為反對楊廣在這個時候征西。

隋國內部兩派的主張,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是兩種不同的選擇。

楊廣都已經對抗秦聯軍失去信心了,也認為魏宋明三國必被大秦所滅,留給他准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自然不可能再浪費寶貴的時間了。

楊素見楊廣不聽人勸,一意孤行的非要征西,也只能贊同隋軍西征西域,但卻提議拉上季(姬)昌和李嗣源一起。

楊廣聽到此言之後,頓時眉頭緊皺起來,他已經將西域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自然不想讓季昌和李嗣源來分自己的蛋糕。

姬昌雖是被迫降的隋,可其身份畢竟是李唐隴西太守,再加上手下還有三萬漢羌混編軍,所以才歸順後楊廣封為了伊州太守。

伊州郡也就是後世的哈密地區,領土面積很大,但卻人煙稀少,共有十三縣之地。

姬昌雖被楊廣封為伊州太守,但也只是名義上的,他能夠管轄的城池只有一座,而且還沒多少人口,根本不足以供養三萬大軍。

由此足可見,楊廣表面上雖接納了姬昌,可心中從未放下對姬昌的防備。

楊廣就是想等姬昌進入西域後,通過卡姬昌糧餉,或其他政治手段,以逼姬昌逐步退讓,直到徹底放棄手中兵權,為自己效命為止,卻沒想到姬昌的手段,遠比他預料的還要高明的多。

楊廣政治屬性在諸王中也就比孫策強,從他明明占據了絲綢之路,能夠靠這條商路源源不斷的獲得財富,卻依舊把隋國發展的這么窮來看,就足可見其政治手段並不算多高明。

姬昌的政治屬性卻高達100點,是黃金政治級別的治國大才,楊廣想跟他玩政斗屬實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楊廣不給姬昌發糧餉,姬昌就打著隋軍的旗號,領軍前去劫掠西域諸國以養軍,同時還加劇了西域的矛盾,並且還讓楊廣來背黑鍋,可謂是一舉三得。

至於楊廣的其他逼迫手段,也都被姬昌給巧妙的化解了。

不過姬昌時不時的就要被楊廣找麻煩,並且還要警惕西域諸國的報復,可見他在西域的日子也不好過,就算不是如履薄冰也差不了太多了。

直到李嗣源也進入西域之後,姬昌的日子這才好過起來。

李嗣源是蜀漢冊封的隴西王,這個身份在蜀漢沒有多少用處,但在蜀漢的盟友隋國這里卻有大用。

蜀漢是除了吐蕃之外,隋國唯二可以在關西拉攏的勢力,李嗣源又打著蜀漢的旗號,率兩萬八千大軍和一萬兩千軍屬和工匠過來避難,作為盟友的隋國自然不能對其下手。

楊廣早就猜到李嗣源不懷好意,畢竟李嗣源明明只有四萬人,卻找他要十萬人的口糧,可讓楊廣怎么都沒想到的是是李嗣源會盯上了西域。

李嗣源離開海州,進了西域之後,就賴在西域不肯走了,而且還背著楊廣,主動聯系上了季昌。

季李兩家聯手,對付西域本土勢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滅了兩個小國,這才在西域徹底站穩了腳跟。

直到此時,楊廣才反應過來,原來他一直看不上的西域,在很多人眼中竟然是塊寶地。

前有姬昌,後又有李嗣源,都前赴後繼的往西域擠。

這也讓楊廣意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所以在對中原戰局徹底失望之後,才會將西域當成隋國的後路,並發動第三次西征。

只是楊廣醒悟的有些晚了,因為他的放任,季李兩家已在西域形成了割據之勢,並且尾大不掉。

楊廣已將西域視為禁臠,並且還想打壓季李聯盟,自然不想和其分享西域的土地和人口,可楊素卻提議拉上姬昌和李嗣源一起出兵,這自然讓他非常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