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網絡(2 / 2)

所以不管是蘇聯的專家還是中國的一些學者甚至學生,英文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用英文構築溝通的橋梁,無疑是非常好的辦法。

柳聯想點點頭,「我們這項經驗已經在外國專家局全面復制了,許多暫時無法安置的俄國專家都參與了翻譯工作,根據這些資料成果,我們的人員進一步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許多論文都表在了國內、國際頂級期刊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目前國內文獻圖書檢索系統是哪家在做的?」李和再次想到了科研項目重復,資源浪費問題,所以科研項目數據庫和文獻圖書期刊數據庫的建立是必然的了。

國內還沒有設立公共數據庫,有些研究機構、廠家獲得的重要數據公開表的范圍有限,更無對公眾開放的機制,因此,研究者根本無法得知哪些單位、哪些個人進行過哪些相關研究,從而導致重復研究而造成資源浪費。

「三金工程」他還沒見到影子呢,所以不得不再次問一下。

柳聯想想不到李和會關注這個問題,只是道,「86年計算機所引進過數據庫,89年的時候中科院搞了一個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效果都不錯,從目前來看最好的還是dia1og系統。」

「聯機要9o美元一小時,哪個研究所能承擔的起?」中國真正接入國際互聯網是在的國際專線,度慢的令人指。而此時還沒有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度更是渣,一遍文檔下來沒有幾百美金想都不用想。

「科協剛剛提出了一個『金橋』計劃,預計明年會在全國推廣。」柳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說了。

李和肯定的道,「信息化和工業化並舉,這條路沒錯,網絡最重要的是傳輸,信息資源的匯聚,這是一個巨大的威力,一旦中國接入國際網絡,將實現與國際信息的接軌。」

達國家通常是在工業化後才搞信息化的,而我國出於經濟持續快展的需要,實行了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方針。

信息化的概念引入中國後,政府列入了重點工程,所以金橋工程和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及西方七國集團(g7)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1i)基本是同期提出的。

這才是真正的與國際接軌。

金橋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建設一個具有規模經營能力的覆蓋全國的信息通信網,解決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通信與交換,與中國科技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一樣,是中國四大骨干網之一。

後來前身為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的中國科技網與美國nsf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全功能網絡連接,真正的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不過最終展成規模的只有一家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因為背靠郵電部,樹大好乘涼,中國電信有多威風就不必說了。至於後來同樣屬於一個爹媽的網通、聯通、移動表示不服,紛紛組建了自己的公用互聯網,比如netbsp;柳聯想點點頭,「這只是科協的一個想法,能不能推動還是兩說。」

按他的想法,國內的網絡協議標准都還沒規范,又何談推動。

「也對。」李和也無奈的搖搖頭,路由器還屬於禁運物品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