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祝融之墟(2 / 2)

信息全知者 魔性滄月 1994 字 2020-12-19

陳教授皺了皺眉,也湊上去看,他剛來,就去當地村民那里了解情況,聽說有大量石器和玉器,便先一步判斷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實際上根本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過現的文物。

此刻一看,就知道不對勁,眼前的青銅器雖然銹蝕成了一坨,但部分位置沒有銅綠,顯露出精致的紋路,從這冰山一角也能看出,它原本應該是非常精美的。

也就是說,這是個銅石並用的先商遺址,最晚也是夏代的。

「教授,當地村民挖到的文物已經全部回收了,有大量的玉器和青銅器。」年輕的博士說道。

兩人連忙跟過去看,見到地上零零散散上百件玉璜、玉壁、玉鏟,銅鼎、銅鬲、銅戈、銅鈴、銅掛飾……

其中玉器極為精美,藝術風格與這一代的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都大為不同,紋飾迥異。

「趕緊拿到緊急批文,我們必須盡快地做出搶救性挖掘。」陳教授連忙打電話給局長說道。

局長楞道:「老陳,你急什么?」

陳教授說道:「已現青銅器,我能不急嗎?從銹蝕程度來看,遺址應該長期泡了水,再加上有盜墓賊盯上,我覺得沒有等待的必要。」

「我知道了,批文很快就會下來。」局長一聽,就知道這遺址必須盡快挖掘。

當晚,為了防范盜墓賊從附近挖洞,工作人員全部留在了現場看守,並且還雇佣了當地村民巡邏。

一夜過去,相安無事,第二天一早,省考古研究院便趕來了,對整個現場進行初步的勘探。

三天之後,土地使用權已經移交,批文已經下來,現場也已經清理干凈。

省里專業的考古隊開始了第一期搶救性挖掘。

連續工作了四天,坑越擴越大,文物越來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玉器、陶器、青銅器被挖掘出來。

其中陶器的數量最多,短短時間里,竟然高達二十萬件!

青銅器其次,足有一萬六千多件,並且大部分是兵器。

令人痛心疾的是,絕大多數青銅器都損壞嚴重,不是被人為破壞,而是水蝕!

並且從地質上來看,遺址乃是被洪水裹著泥沙轟然覆蓋。

不過令人慶幸的是,也正是因為被瞬間覆蓋,所以建築群反而保存完好!

整個城市被整體壓在了泥沙下,只要精心挖掘,可以還原整個城市的面貌。

不過隨著挖掘進度,眾人又困惑了。

因為現場挖掘出成片成片的鑄銅、制陶的作坊遺址群,已現的就有二十萬平方米!。

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一度讓考古學家們懷疑,這是不是古城遺址?如果是城市,為何全是冶煉、生產的建築?

「這極有可能是個專門從事鍛造、生產的城市,它一定不是某個文化的都城。」

「這難道是夏代的工業中心?」

「也有可能是軍事中心,暫時還不能斷代,從文化上來看,既不屬於二里頭,也不屬於龍山文化,這可能是中原的一個附庸文化……」

「附庸?你這就更沒有依據了,這里是新鄭,位於中原腹地,從玉器來看,它和龍山文化很像,一定是虞夏之間的一個過渡文化。」

「虞夏之間哪有過渡文化?從如此強大的青銅器生產力來看,這應該是與夏代同期的文化。」

考古學家們爭論不休,直到有人從遺址中,挖掘出一尊青銅神樹……

「啊?不會吧?它竟然與三星堆文化屬於同一類型?」

「這是個重大現!三星堆不是獨立、孤立的文化了,它是有開枝散葉的!」

「中原與蜀地相隔甚遠,卻有著極其親密的交流。這座城市的人,極有可能同時身兼於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文化,所以才會這樣。」

「這么說……難道是顓頊?」

在場的都是大佬,很快想到顓頊,因為文獻記載,顓頊祖上是被封到蜀地的,傳了幾代之後,顓頊又成了中原之主。

所以中原與蜀地在先商時期,交流最密切的時代,大概率是顓頊的時代。

「這是顓頊的都城帝丘?如果是真的,那么青銅技術的出現,至少向前推進了五百年。」

「說了不可能是都城,雖然還沒掘完,但如此大規模的作坊遺址群,必然會有相應的供工人居住的區劃,如此一來,就至少占了三十到四十萬平方米的面積,這顯然就不是個政治中心。該文化的國都,只能說還沒被現,我們僅現了這座冶煉之城。」

「該文化除了未被現的國都以外,竟然還有規模龐大的,集中性的,專門冶煉生產的城邑……顓頊時代,竟然比堯都的技術還先進?堯舜時期屬於技術倒退了?」

考古學家們驚駭莫名,陶寺遺址他們猜測是堯都,也有青銅器,但從生產力來看,比這座城差遠了。

倘若真是顓頊的時代,那意味著顓頊死後文化出現了中斷,技術出現了倒退。

唐虞之時,失去了顓頊時期先進的青銅技術。

「等一下,我知道這可能是什么了……祝融之墟啊!對吧!古史記載,祝融之墟就在新鄭。」

「對對對,祝融之墟,既然叫墟,說明早已廢棄,從現場來看,是洪水導致的,整個城市覆蓋於泥沙之下,所以從祝融國改叫祝融之墟。」

「共工掌水利工程,祝融掌『火利』工程,也就是冶煉制造!」

「不僅如此,祝融還是軍事長官,所以祝融國,就是上古時期的國防部!」

「此地專門負責生產大量的軍械,同時也是中原的工業中心。」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