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節 修改(1 / 2)

汲黯即在,劉德立即就將剛剛寫好的奏疏拿了出來,道:「此我所寫之奏疏,卿且看看,可有增益補缺?」

其實就是打著禮賢下士,不恥下問的旗號,間接的剝削汲黯。

可惜,這時代沒幾人有什么勞資意識。

反倒是劉德這樣的舉動,讓汲黯更加認定自己得遇明主了!

剛剛到任就委以大事,這是當年燕昭王禮遇樂毅的節奏啊!

於是,汲黯干勁十足,精神抖索的接過劉德遞過來的帛書,看了起來。

將奏疏看完,汲黯心里暗自有些驚訝。

奏疏的文筆雖然不是很好,起碼在汲黯看來,還是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加強的,但是里面講的東西,卻為汲黯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難怪這位殿下能異軍突起,隱隱已有獨占鰲頭之勢,這想法和策論就已越尋常人等了……」汲黯心里想著。

但是……

這奏疏里滿篇的法家思想和務實主義色彩是怎么回事?

身為黃老學派弟子,汲黯決定要讓劉德『回歸正道』。

當然,這諫勸主君也是有學問的。

當初儒家的叔孫通第一次覲見高皇帝,講了一大堆倫理道德跟上下尊卑,結果劉邦一句都沒聽懂……結果,不言而喻的受了冷遇。

第二次覲見時,叔孫通就充分吸取了教訓,不講大道理,只講這樣做,將會怎樣,於是劉邦龍顏大悅,賞賜五百金,授太常一職。

先帝在位之時,有次欲策馬從山巔疾馳而下,結果被袁盎勸阻。

袁盎怎么勸諫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車驚馬敗,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後何?」

因此,對於上位者,想要勸諫,先,你的話得能讓他聽進去,聽不進去,就算哭死也是沒用。

其次,勸諫也要從對方的身份、地位、性格方面入手。

不懂這些,就擰著性子硬要勸阻的,統統都只是莽漢,除了讓對方因為你魯莽的行為,更加厭惡和討厭你所說的話之外,基本沒有別的效果。

想到這里,汲黯就拜道:「臣蒙殿下不棄,不以臣卑鄙,臣斗膽上奏,此處應加一句……」

汲黯雖然年紀不大,但勝在家傳淵源,而且博覽群書,看過的書少說也有七八萬字……

嗯,在這個時代,看過七八萬字的書的人確實算的上拔尖的人才了!

因為《道德經》五千字,已是鴻篇巨著……

「請汲卿不吝指教……」劉德也非常謙虛的道,術業有專攻,在汲黯這種學霸面前,劉德覺得自己還是明智點當孫子比較好。

「臣愚以為此處加上一句『通其便,使民不倦』比較好……」汲黯拜道。

這自然是試探了。

這一句話是黃帝所說,三皇五帝,自然也是世人所共尊之聖賢,他們的話,基本上也是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

不憚是黃老派喜歡,法家也愛引用,就連儒家都是奉為圭壁。

只是具體情況各有不同。

黃老派各愛黃帝,法家則是有用就拿來,沒用丟一邊,儒家則更推崇堯舜禹。

汲黯想來,只要劉德不反對,他就少不得要在這篇奏疏里摻雜點私貨了。

所謂文以載道,一片文章,是有生命和感情的。

從劉德的這篇奏疏里,汲黯看到的是法家的思想在閃光。

這怎么能忍?

劉德聽了汲黯的話,托著腮幫子想了一會,才想起來,汲黯的話語出《易》,據說是黃帝曾經說過的話,在這一句之後,緊接著的就是『神而化之,使民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