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一節 教育之野望(1 / 2)

但是,劉德的話,就不那么讓在場的巨頭們舒服了。()

不管哪個學派,總歸認為自己是君子的。

君子怎么能被懷疑?

君子怎么能被監督?

對劉德話語明顯帶著的提防與不信任,很多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只有申公與張恢等少數幾人是坦然面對的。

張恢好解釋,法家喜歡秩序,為了秩序犧牲點個人利益他們能接受。

申公則是他受的教育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倡人性本惡,所以也沒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

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殿下……」一位巨頭出列道:「夏校殷序周癢,三代共之,教書育人之地……」他垂道:「請殿下三思!」

其他人紛紛道:「請殿下三思!」

劉德聽了微微一笑。

這還真是個好借口呢!

當然,劉德相信這些巨頭完全不可能貪墨給學生那點錢。

這一點,劉德能用腦袋擔保!

看看這些人,每一位都是各自學派的巨頭。

人品道德修養方面,天下公認!

但是,他們清廉,他們不貪,不代表後來者不會,更不代表將來他們的家屬不會!

最重要的是,補貼由政府放與老師放,是兩回事!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討論的余地。

不接受劉德的條件,大可以自己去單干嘛……

學術自由。劉德管不了,也懶得去管,但想拿財政補貼。國家官方支持與認可,就得服從他立下的規矩!

當然了,話不能說的這么直白,得婉轉些,給這些巨頭一個台階下。

劉德笑著看向眾人,抬手道:「諸位長者所說,小子安能沒有考慮。學校,教化之重地,人倫之場所也!」

劉德熱情的道:「我會上奏父皇。請立法,學苑之中,文官下車,武將下馬。每所學苑。再賜以學田若干,用以奉養師長,撫恤孤獨,其以徹侯例!」

這是後世官學常用的一個手段,某地官學,必然有學田若干,來給官學的老師與貧困學子補貼。

但劉德在後世的學田基礎上進行了改進。

就是這些田賜給某個學校了,但管理權與使用權不歸這個學校具體的某個人所有。而是作為徹侯的食邑一樣,每年到了收獲季節。將這些田的收益撥付給學苑。

所以,這些田可以離這些學校十萬八千里。

這就能杜絕學田開著開著變成了私人所有,更能在學校不聽話的時候,朝廷想收回就收回。

少了許多麻煩,而且便利不少。

再加上學校里文官下車,武將下馬的規定,給足了諸子學派面子。

巨頭們一聽,馬上就知道,劉德是鐵了心一定要學生們自己去領補貼,否則,他就不會!

文人們通常都是碰到了硬釘子後,就會自動自覺的繞行。

而且,仔細想想,貌似劉德殿下所說也很合理啊……

由朝廷放補貼,顯然是在告訴學生們,誰在養他們,是明述君臣之道嘛……

身為臣子,他們怎么可以跟天子搶人望呢?

這么一想,許多人心里就舒服多了。

於是,大家都避而不談學生們必須自己領補貼的事情了,選擇性的無視了這一條。

立刻就開始熱烈的討論起來了,到底多少學田供養一個學苑,有沒有一個硬性標准。

不然,要是大家都一樣,那么,那些弟子比較多的人,豈非是吃虧了?

要知道,這可是學田啊!

一旦定下來,只要朝廷不回收,就能世世代代的為學苑輸血,只要利用得當,就能保證自身學派千年繁榮!

張恢對此是深有感觸的。

雜家與名家並入法家,不就是這兩個學派傳承幾乎斷絕,為了延續下去,只能選擇與法家融合嗎?

而彼時,雜家與名家,若有這么個制度,能保證他們的傳承,他們是否還願意與法家合並?

「以小子目前的淺見,我認為,諸子學苑,每人一畝學田,應該是恰當的……」劉德解釋著:「每三年,朝廷與地方官府進行一次審定,以決定學田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