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節 詔書與三老(1 / 2)

鄉飲酒禮,是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

最早能追溯到夏商時代,但有明確記載和制度儀式的鄉飲酒制度,始於西周。

《禮記:鄉飲酒義》記載:(鄉飲酒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這里的所謂豆,並非指的豆子,而是西周的一種用於盛放肉醬與腌菜的器物,造型類似高足盤,中部是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簡而易之,鄉飲酒禮最初可能是我們的先人慶祝一年豐收,犒勞一年辛苦的原始禮儀。

至西周時,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禮儀。

《禮記:王制》中就說的很明白——(鄉飲酒禮)習射上功,習鄉上齒。

同樣是禮記中的另一個篇章《地官》中的《黨正》篇中說的更為詳細: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

說白了,鄉飲酒禮在周室屬於統治者借此強化自己統治地位,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政治禮儀。

就跟後世天朝的黨校,年年都要強調學習xx同志講話精神,深入貫徹xx精神,為了xx目標而努力奮斗,但其實與會眾人大都只是來嗨皮的……

但是,時代在變化,禮儀也相應的開始了變化。

經歷了春秋戰國後,到秦代,鄉飲酒禮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秦作為一個古典軍國主義制度的政權,痛恨一切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秦律無所從不包,連老百姓吃飯睡覺喝酒交朋友都想管!

譬如秦律規定:無故三人以上群飲者。罰金四兩!

在這樣的局面下,周代的鄉飲酒禮。在秦短暫的統治時期內,只辦過一次。連馬甲都換了,變成了所謂的大酺。

所謂酺,通布,大酺的意思,就是王者布德於天下而令吏民合聚飲食之令。

這樣一來,鄉飲酒禮就徹底的從之前的民間行為變成了國家的政治活動。

漢承秦制,所謂漢律其實就是把秦律改了個名字換個記錄的木頭規格和行文方式,其他在最初大體完全就是一模一樣的。

因而,實際上。最初的那十幾年,劉邦與呂後的執政時期,對民間的私自聚會飲酒,是實現極為嚴格的管控制度的。

即使到了今天,劉徹上台後,許多地方,對於民眾私自聚會,依然十分敏感,動輒就是出動郡兵予以抓捕、處罰。基本上就跟後世的派出所抓賭抓嫖一樣,在漢室,抓小老百姓小地主階級私自聚會飲酒,也是大多數地方官府的創收項目之一。

劉徹前世在河間為王。對這個現狀是很了解的。

要說普通百姓最痛恨的律法是那一條?

這條禁飲令至少可以列入前三甲!

當然,漢室天子不是秦代的那些榆木腦殼,不懂變通。

有秦一代。總共只實行過一次大酺——那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統一天下的那一年秦始皇下令為了慶祝統一四海而特許民間大酺。

除此之外。一次也無。

而漢室,則是每有嘉慶。

譬如說皇帝登基。千秋,立後、立太子、太後壽,都會下令民間大酺,與君同慶。

現在,擺在劉徹的面前,就是這些歷代天子下令天下大酺的詔令和法令。

從這些藏在石渠閣中的詔令和法令上就能看出來,漢室實現的大酺的傳統,源自劉徹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即位的那一年。

當年,這位從代王變成天子的新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在政治上開始展示他的聲音。

這道『大酺令』可以算是這位天子早期政治舉措的典范。

劉徹審視著這道記載在竹簡上的詔命。

邊看邊點頭,對他這樣的新皇帝來說,這是極為難得的學習素材。

將這些詔書看完,劉徹就對王道吩咐:「去,請丞相、御史大夫入宮議政!」

漢室實現的制度跟後世略有不同。

後世,尤其是宋明的皇帝,幾乎天天要上朝,但漢室的皇帝不用如此。

一般來說,假如沒有突的重要事故,是五日一常朝,每逢朔月一大朝。

剩下的時間,皇帝可以充分利用,游山玩水也好,嬉戲也罷,沒人會有意見。

前兩天剛剛開過常朝會議,因此,今天並非上朝日,大臣們基本都在官衙處理政務。

「諾!」

王道領命離開後,劉徹就命人拿來一張紙,在其上草擬起了詔書,一邊寫,他還一邊看自己祖父的那道詔命,進行參考。

半個時辰後,當周亞夫與晁錯出現在劉徹面前時,劉徹差不多將詔令的內容琢磨好了,初步寫出了個條程。

「陛下!」周亞夫與晁錯聯袂鞠躬,然後問道:「不知陛下喚臣等入宮有何差遣?」

劉徹將手中的白紙命人遞給周亞夫和晁錯,道:「兩位愛卿先看看朕的這道詔書草稿!」

周亞夫與晁錯恭敬的跪著接過遞來的紙張,作為丞相周亞夫先看了一遍,然後遞給晁錯。

花了大概一刻鍾時間後,這兩人才算看完。

周亞夫與晁錯對視一眼,然後兩人都拜道:「陛下倡導孝梯,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臣亞夫等伏維頓,為天下謝!」

這封詔命,劉徹基本上就是對著他祖父當年的那封詔書,稍微變動後的產物。

任誰都挑不出錯來。

劉徹點點頭笑道:「吾漢家向來以孝治天下,既然丞相與御史大夫都稱善,那這大酺詔書就這樣了!」

「來人!」劉徹命令道:「錄詔!」

一直站立在劉徹御階上的幾位尚書連忙走下台階,匍匐在地。叩道:「臣等在,請陛下喻示!」

「朕聞之。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朕承先帝遺命。獲保宗廟,至今以半歲有余,不時使人存問長老,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粥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俱為令!」劉徹早已打好腹稿,此刻慢慢道出,台下尚書連忙跪著用刀筆。將這詔命刻在竹簡上。

漢制,皇帝詔書或策書,都是一式三份。

一份交給丞相、御史大夫,一份留存在石渠閣檔案館,作為備案,還有一份,則是交給受詔人或者執行該命令的官員、貴族、有關部門。

任何詔書,假如,在石渠閣中沒有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