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節 新世界(7)(2 / 2)

所以,除了老大周韜穩坐釣魚台,窩在長安不動外。

剩下三個,都已經開始活動起來,動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的未來而戰了。

而周策在思來想去後,決定選擇跟隨細柳營屯墾團。來到這朝鮮,建功立業。

兒子這么上道。當老爹的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還是很高興的。

所以,周策得到了他有生以來,來自父親方面最大力度的支持。

七位曾經跟隨乃父征戰天下的家臣,以及二十多位周氏的家奴,被其派來輔佐周策。

除了身邊這兩個是打小跟著周策長大的馬屁精外,其余人,都是各有專長和特長的人才。

有人是明於計算的會計師;有人是善於營造的工程師;還有曾經幫助周亞夫打點封國上下的家臣;更有那精於耕作的積年農稷之臣。

除此之外,少府方面也很給面子。

派來了三位農稷官以及一位負責溝通和傳遞信息的信使。

少君侯出去辦事,細柳營也很重視,直接從現役的軍隊里,抽調了整整一個隊的士兵來負責保護、協助少君侯屯墾。

就連這細柳屯的校尉,也是選擇了素來與周策走的比較近的一位隊率來擔任。

當然,周策心里也明白。

他在這里,要是干出了成績,那一切好說。

老爹肯定不吝給他更大的支持。

掌握著丞相府和國庫的老爹,雖然一般不會假公濟私,但他要假公濟私起來,天子都要嚇一跳。

但,只要他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能力,甚至把事情辦砸了。

周策同樣堅信,來自長安的調令,會迅抵達這里,然後,現在這些聽命保護和輔佐自己的家臣、士兵,會立刻翻臉,然後把他押回長安,等待他的是軟禁和禁足。

對自己老爹的性格,周策非常清楚。

那位大漢軍神,長平侯丞相周亞夫,就是一個死要面子的倔強老頭。

看著地圖,周策很快就選定了未來的細柳屯,他所命名的細柳堡的營建地址。

就在前方十里外的一處河灘前的平原上。

那里依山傍水,條件非常好,是很好的宜居之地,而且靠近水源,也能方便農業生產,更重要的是在離此三十里的地方,就有一個朝鮮的部落。

根據情報,那個部落有著七千多人。

這就意味著,周策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優勢,從該部落獲得幫助。

這樣想著,周策就對身旁的兩個馬屁精道:「派去傳喚那個朝鮮部落的使者可回來了?」

至於該部落會不會拒絕他的要求,這個問題,周策從未考慮過。

因為就在兩百里外的朝鮮舊都,如今被稱作平壤,過去稱之為王險城的地方,駐扎著張羽統帥的一萬大軍。

未來的朝鮮王,來自梁國的中國宗室劉明,也已經在准備前來就國了。

整個朝鮮王國,已經是大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朝鮮百姓,自然也將變成中國百姓。

所謂部落這樣落後的體制,注定會被廢除,代之以郡縣制。

在中國的刀劍之下,朝鮮的部落和渠帥們沒有選擇。

「少君侯,應該快回來了吧……」一個狗腿子笑著道:「要不,仆去看看?」

「嗯,去罷!」周策揮揮手,這兩個狗腿子,只是來照顧他生活起居的。

真正要做事,還是得靠那些精干的家臣。

周策隨即將父親交給自己的家臣們都聚集起來,眾人圍著地圖,都看了看。

被劃給細柳營的這塊屯墾土地,還是很大的。

蘭台的尚書們一筆劃下,就將這附近百余里的土地統統劃了進來。

雖然,這地方,比之中國的膏腴之地,遠遠不如。

但許多人眼里,也算不錯了。

最起碼,比上郡那個地方強多了。

更別說,還有一條河流從細柳屯中流過,灌溉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只是……

一位家臣看了看地圖,又舉目眺望了一下周圍的地理,眉頭微微一皺,道:「這衛氏也真是廢物,放著這么好的土地,不修渠道,不建道路,果真該亡!」

這話確實,在中國,類似這樣的風水寶地,早就被農民伯伯修滿了渠道,種滿了庄稼。

但在這朝鮮,卻是一片荒蕪。

甚至,就連人類的活動蹤跡,都很少見。

不過,這在朝鮮很正常。

萁子朝鮮滅亡後,篡國的衛氏政權,自稱『被左袵』,甘做夷狄,完全拋棄了過去的一切,在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全面向匈奴人看齊。

這成為了衛氏朝鮮滅亡的導火索。

當今天子最恨的,就是此類數典忘祖,背棄祖先的叛徒。

衛氏如今已是過眼雲煙,衛家死的死,囚的囚,其國中貴族,更是盡數被押解到了長安。

這塊土地,全部的被漢室控制,直道從遼東郡開始向平壤延伸。

據說,未來還要在平壤以西的海疆,修建港口,駐扎艦隊,以船舶將朝鮮與齊魯聯系起來。

周策就聽說了,天子似乎有意,將魯地的孔家,遷一支到朝鮮平壤,教化朝鮮民眾。

只是聽未央宮的消息,天子似乎很猶豫,始終沒有下定決心,似乎是擔心什么兩千年後有棒子說孔子是韓國人之類的。

周策不太理解,天子擔心什么韓國。

韓國早就滅亡了好不好!

至於棒子,那是什么?

想著這些事情,周策笑了笑,對眾人道:「吾等即來此屯墾,就是要將這夷狄之地,變為中國之土,如故吳太伯、姜太公一般,化夷為夏,使千百年後,吾等子孫,能在此繁衍生息!」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為子孫後代計,諸君請助小子一臂之力,將這細柳堡,建設成朝鮮河東,東方南陽!」周策對著眾人深深一揖而拜。

假如只是建設一個城鎮,周策根本不會出現在這里。

他的心很大,非常大。

他想要在這里,從無到有,建設出一個新河東,新南陽。

讓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

眾人聽了也是熱血沸騰。

吳太伯,姜太公,都是史書上的英雄,也是如今天子推崇的賢王、賢者。

兩人一東一南,將原本的夷狄之地,變成了諸夏之土。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朝廷的宣傳下,士大夫們的『教化情節』怦然作。

此番屯墾,有不少人,就是主動請纓,甚至毛遂自薦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