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節 人眾定能勝天(1 / 2)

漢元德三年冬十二月,劉徹的天子車駕出現在了渭南的武功縣。樂

劉徹到此,是來視察褒斜道在關中這一側的工程進展情況。

自三年前動工以來。

褒斜道工程在程鄭氏和卓氏的資金注入下,分別自渭南的武功和漢中的南鄭兩頭同時動工。

這個工程至今,已經吞掉了接近一萬萬以上的金錢。

僅僅在武功縣這一側,就雇佣了過了五千人的民工,三年來,日以繼夜的在進行施工。

這個工程的難度,在此時的技術水平來說,無疑是相當高的。

因為,整個褒斜道工程,將要穿過重重崇山峻嶺,循著河道與山川的走向,將褒水與斜水貫通在一起,而實際上,打通的卻是渭水和漢水這兩大水系。

基本上,這個工程,在此時,是不亞於隋唐大運河一般的逆天級工程。

一旦其全部工程竣工,屆時,蜀郡與關中的交通,就將變得非常便利,關中與蜀郡,將不再為秦嶺所分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將會消失。

更關鍵的是,這個級工程,還將改變渭南地區多年缺水的頑疾,僅僅是大農和內史衙門的初步預計,在關中這一側,褒斜道工程,就可灌溉將近十萬畝土地,惠及數萬人口。

更別說,一旦褒斜道貫通,那么,來自關東的漕糧,從此就可以經南陽循江而上,通過漢水,進入南鄭,再從南鄭轉輸關中。

僅此一項,就可每年至少多輸漕糧數百萬石至關中,節約轉輸浪費百余萬石。減少民夫徭役數十萬人次。

真可謂是利國利民。

漢家朝廷再怎樣重視,都不為過。

劉徹在少府令劉舍的陪同下,登上太一山的一座山巒。遠眺著已經初步成型的斜水一側的工程全貌。

武功縣的地理地貌,在整個關中。是比較特殊的。

最高處是太一山的主峰,海拔接近四千米,但最低處,在斜水與渭水的交匯處,海拔僅有數百米。

因此,落差很大。

所以褒斜道工程才會如此艱難。

施工人員,不僅僅將要面對沿途的險峻山巒和湍急的河水的挑戰,更要面臨。忽高忽低的地勢。

而漕運渠道,又不像棧道,只要能過人就可以了。

想要讓渠道能順利穿越山巒,少不得只能鑿穿山巒,打開通道了。

在這個連火葯都沒有的時代,只能靠錘子,用雙手一點點鑿,其艱難可想而知就算明了火葯,其實幫助也不大,火葯又不是**。在工程上作用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然而,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尤其是在施工人數達到一個數量級後。

先被明的是一個名為『火焚水激』的施工辦法。

這是利用最簡單的熱脹冷縮原理。進行開山鑿石的辦法。

利用此法,在三年內,僅僅在斜水一側,工程施工隊伍,就鑿開了四座大山,修建出了一個在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宏大的一個人工隧道群。

最大的一個隧道,全長接近二十丈,寬三丈。可容一艘千料大船通過。

另外,隧道內還有道路可供馬車和行人通過。

然後。在一些險要地段,人們又明了錘石法。以清除某些水流湍急,且河道中有巨石塞路的的路段中的暗礁和巨石。

這也是個笨辦法,靠的就是蠻力和汗水,一點點拔掉那些路上的釘子。

此外,工程路上,還有些地方,簡直無法施工譬如有些地方,大山直接深入河中,別說是鑿隧道了,就是連人,也很難在其岸邊行走。

沒有辦法,工程隊就只能在其岸邊,鑿出一條凹型的槽道,將河水引入渠道中,避開該地。

即使想出了如此多的笨辦法,付出了無數的汗水和資源。

但,某些地段,以目前的工程技術,因為河道實在太窄,且根本沒辦法拓寬,或者水流實在太過湍急,甚至根本就是個瀑布,完全沒有辦法施工。

所以,沒奈何,這些路段只能放棄開鑿,讓漕船在這些地方靠岸,然後,改走棧道,等通過這些地段後,再轉入水運。

如今,整個褒斜道的斜道漕運灌溉工程,基本上已經接近完工了。

劉徹看著這蜿蜒曲直,一路穿越群山峻嶺的偉大工程,感慨的對旁邊的少府令劉舍道:「朕聞昔者伍子胥曰:人眾定能勝天,今果如此!」

如今,是沒有人定勝天這么個說法的。

只有人眾勝天,而天定亦能勝人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