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節 馬邑會戰(2)(1 / 2)

打開此時的漢匈地圖。

哪怕是最沒有軍事常識的人,也能一眼就看出,有一個城市,它矗立在長城之外,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暴露在長城防御外的大城市。

它就是馬邑城。

這個城市,在雁門關外,長久以來,就是漢匈攻防的要點。

而且,無論漢還是匈奴,都不可能在戰爭的時期,讓這個城市,落到敵人手里。

因為,假如馬邑在漢手中,漢軍就能抄從北方而來的匈奴騎兵的後路。

任何軍隊,若是退路被斷,基本就要被叛死刑。

而,它若落到匈奴手里,那么,在雁門關前,漢軍將無險可守,雁門關後的廣大地區,也會暴露在匈奴鐵騎的馬蹄之下。

就是雁門,也會很難防守。

歷次漢匈大戰的經驗,告訴對戰雙方。

馬邑在,則雁門可守,馬邑不在,則雁門必失!

而雁門一失,則雲中和代郡,也就失去了側翼的掩護,將暴露在匈奴騎兵的面前。

匈奴人看著馬邑城流口水,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但是,漢軍在雁門關附近,囤積了重兵。

即使是以單於庭對漢朝的了解,也知道,漢朝的五大野戰軍團,有兩支的老巢,就在雁門關的後面。

句注軍就直接駐守在雁門關,三十年來,從未移防。

這支總作戰兵力達到了一萬四千人的精銳野戰部隊,是匈奴白羊、婁煩兩個部族的『老朋友』了。

彼此在過去三十年,大小摩擦,生了數百起。

彼此互有勝負,哪怕是最驕傲的匈奴人,也不得不對這支精銳的漢軍,投以敬意。

所以,當馬邑的名字從軍臣嘴里吐出來時,白羊王跟婁煩王,都是感到背脊涼。菊花微癢。

那可是個難纏的對手,素來就以作戰勇敢,頑強著稱。

而且,句注軍的靈魂人物。最開始叫夏侯嬰,然後是酈寄,如今則是漢朝的宿將,丞相周亞夫的親信將軍蘇飛。

這位是前代的雁門太守,漢故楚國丞相蘇意之子。在過去當過酈寄的副手,雖然名聲不璋,但卻是一個很難纏的對手!

越過雁門關,在古老的飛狐道的附近,漢軍在哪里駐扎了另外一支聞名世界的野戰兵團飛狐軍。

這同樣是一支幾十年沒挪過窩的精銳。

它是漢朝布置在長城後的預備軍團,是隨時隨地可以支援長城北方的各個方向的援軍。

一直以來,這支軍隊,充當的就是救火隊的職責。

五年前,軍臣親自率軍,入侵長城。飛狐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這支軍隊,用遮天蔽日的箭雨和穩固的戰線,逼迫了匈奴兩萬騎兵,不得不繞道,狼狽的退出代地。

而這支部隊的規模很大,常備兵力,常年保持在兩萬左右。

任何一個對漢朝有想法的人,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怎么解決那個該死的飛狐軍!

更別提,匈奴已經聽到了風聲。飛狐軍在去年和今年,接受了全面的換裝。

它已經從一個純粹的步兵兵團,變成了一個至少擁有四千騎兵的步騎混合兵團,據說。漢朝的皇帝,特別下令,將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最好的軍官,優先配給飛狐軍。

這使得這個老對手,變得更加難纏、可怕!

除此之外,代國和上郡駐屯的代國王宮衛隊。以及上郡的長城駐軍,也是匈奴不得不考慮的對象。

另外,一旦戰事拖延,漢朝駐扎在隴右的騎兵主力,隨時都可能出現在戰場上。

還有,匈奴兵力一旦集中到了雁門附近。

那么,在右翼,匈奴人就會暴露出一個巨大的漏洞。

雲中的漢軍騎兵,一定會樂意去河套上走一趟,還有回中道的漢軍,也一定不介意,來草原上溜達一圈。

雲中和回中道駐扎的漢軍,可有著至少一萬五千騎。

這支力量,一旦進入缺乏兵力的河套,那就跟狐狸進了雞窩沒有區別。

河套平原甚至河西走廊的匈奴部族,全部要倒大霉。

尤其是昆邪和休屠,更是當其沖。

這些問題,在場的每一個匈奴貴族,心中都清清楚楚。

但是,馬邑的誘惑是如此之大。

以至於,很少有人能壓抑自己的心情。

距離上次漢匈大戰,已經有五年時間了。

馬邑城里積蓄的財富和人口,想必也已經多到了讓人吃驚的地步。

而且,作為一個暴露在長城外的城市,馬邑城里,匈奴人的勢力,也滲透的比較多。

至少,在其城中,有四五個商人,就是靠著跟匈奴貿易家的。

對這些商人,匈奴人很清楚。

只要給出足夠的好處,他們不是不可能當內應的。

過去幾十年里,馬邑的每次易手,都是城中先出了二五仔,或開城門,或制造混亂,從而讓匈奴軍隊能以較小代價,快拿下這個城市。

但,漢朝的反應,每次都是無比迅。

最終,這個城市,依然會回到漢軍手里。

只是,最近一次的馬邑易手,生在遙遠的十年前。

那時候,匈奴還有過去的韓王信的屬下和勢力可以利用。

但現在,這個優勢已經沒有了。

韓王信的嫡子,韓頹當在九年前,跑回了漢朝,充當起了漢朝皇帝的大臣,據說混的很不錯。

剩下還留在草原的韓家人,在沒有了嫡系的勢力後,只剩下溜須拍馬的能力。

至於另外一個可以利用的勢力,盧綰的後代東胡王盧它之?

這個牆頭草要是靠得住,母豬都能上樹!

軍臣甚至懷疑,盧它之很可能當面答應的好好的,回頭就把自己賣了。

然後,當匈奴人到了馬邑的時候,現,自己已經被漢朝的大軍團團包圍馬邑前方的丘陵地區和附近的深山老林和山谷,藏個十萬人。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馬邑城……」軍臣在帳中踱著腳步。

打馬邑,若是控制的好,迅結束戰斗,搶走人口和糧食、財富。回頭再把責任栽給一個臨時工。

譬如,河南戰役後,老上單於把挑起戰爭的責任推給了盧候王。

想來,漢朝也是無可奈何的。

最終,甚至還要付出一筆巨額的贖城費。

漢朝。不可能不要馬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