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節 設計(1)(1 / 2)

劉徹看著跪在自己身前的這個樓煩王。

他與他的樓煩部族的意義,對劉徹來說,他們大抵是類似後世****改開之初的深圳。

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第一塊石頭。

老實說,劉徹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把握。

畢竟,這樣的事情,前無古人。

雖然後有來者,但後來者們玩這一套時,當時的世界,已然是機械大行其道的世界。

因此,後來者的成功,並沒有什么太多借鑒價值。

最多,能參考一二。

「棉花……捕鯨業……食鹽……醫療……」劉徹的心里,這些詞匯一一閃過。

如今,在上郡和代郡,這兩個漢室最貧苦最艱苦的地方。

棉花種植業,開展的如火如荼。

去年,皇室在這兩個郡的皇庄和官田上,已經基本全是這些舶來的神奇植物了。

累積種植面積,擴大到了接近一萬畝。

棉花產量達到了接近七十萬斤。

如今,已經全部回收到了少府的倉庫之中。

劉徹腹黑的很。

他對為他耕作的官田百姓宣布,棉花一斤當粟米四斤。

換算下來的話,看上去農民伯伯賺翻了。

因為,上郡和代郡的粟米畝產,自古坑爹。

此地的粟米,平均畝產只有一石半左右。

甚至,許多地方只有一石。

貧瘠的土地以及落後的耕作方式,加之水利設施落後,使得上代成為了秦漢之際,天下聞名的『貧困郡』。

漢律就特別規定:上郡地惡,頃入芻兩石,稾皆三石。

芻既是干草,而稾則是秸稈。

這說明,在統治者眼里,上郡這地方啊,連草都不怎么長!

為了避免把農民逼走,他們不得不妥協,宣布將上郡的芻稅征收比例下降,以此照顧當地的經濟和民生。

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尤其是漢太宗以來,漢室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休養生息。

上郡干脆就常常免征芻稾之稅在內的許多雜稅。

劉徹上台後,干脆就宣布:上郡地惡,其民勞苦,朕甚憫焉,其詔免芻稾,更傳之役。

反正那地方也收不了多少芻稿稅。

一年撐死幾十萬錢。

而且,劉氏實際也已經有十幾年沒收他們這個稅了。

與其保留這個名義,還不如拿來收買民心。

至於那更役與傳役,考慮到當地艱苦的民生,劉徹為了維護當地的民生經濟,鼓勵生育和展,自然也只能免除。

不然,以當地人口規模和土地的情況,劉徹懷疑,當地的百姓,尤其是下層的百姓,一旦被去服徭役,恐怕馬上就要有一個家庭陷入困頓,甚至絕境。

這會迫使他們不得不抱團。

然後形成一個個大家族。

依靠家族的庇護和力量來求存。

但,大家族,是劉氏最討厭和最不喜歡的一個社會模式。

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才是王道。

因為大家族,將會誕生世家,世家會產生豪強,豪強最終能演變成門閥。

為了鼓勵百姓分家**,生育撫養後代。

劉徹就只能選擇免除對此地百姓傷害最大的兩種徭役。

在這兩個事情上面,劉徹表現的跟他自己標榜的一樣,愛民如子。

然而,到了棉花上面。

劉徹馬上就變了一張臉。

剝削起來,可以說是毫無底線。

一斤棉花抵四斤粟米。

這個政策看上去,農民伯伯似乎賺翻了。

講道理的話,漢制,一石四鈞,一鈞三十斤。

一石折為一百二十斤。

當地粟米畝產,不過一石半,也就是一百六十斤。

如今,劉徹開出一斤棉花抵四斤粟米的價碼。

而棉花在上代兩郡,平均畝產為六十斤到八十斤上下。

即使用最差的產量六十計算,他們也能得到三石粟米的回報,若是運氣好,畝產八十斤,那就能得到四石粟米的回報。

這樣的回報率,已經高於多數北方郡國的畝產,甚至,與河東這樣的膏腴之地也能掰掰腕子。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先,他們要交租。

現在,能種植棉花的,也只有劉徹自己的皇庄和官田。

所謂皇庄和官田,其實是老劉家在過去幾十年,用著各種手段,從地主豪強和官員嘴里奪來的。

犯罪官員和不法豪強的土地,被沒收,變成了劉氏的皇庄。

劉氏再拿著這些土地,租給無地,稱為假田。

在歷史上,武帝動告緡,收田無數,假田之稅,甚至過了田稅所得!

如今,劉氏規定的假田稅率約是五成。

也只有在上林苑,假田稅率才是極為優惠的三成。

道理很明白,上林苑的土地租給百姓,百姓會知道,這是劉氏的恩典。而且,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有宦官和親信監督,也不會出問題。

地方上,山高皇帝遠,假田給百姓,稅率太優惠,很容易被地方豪強勾結官員,將這些土地收歸己有,然後再當二道販子,轉租給農民,以此從中牟利。

換句話說,這些租佃假田的百姓,除了要照常納稅服役外,還要將一半所得,抵充租佃之稅。

一下子就飛走一半收入。

農民的實際所得已經很少了。

所以,在實際上來說,當地給劉徹種棉花的農民的生活依然處於貧困狀態。

只不過,跟過去比起來,稍微好一些了。

從吃糠喝稀,展到了能偶爾吃幾餐飽飯。

但,這依舊然並卵。

而且,在實際上來說,粟米可比棉花好伺候多了。

粟米種下去,就可以不管它了,最多偶爾翻土澆水和捉蟲。

但棉花不同,棉花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也需要更精心的照顧。

同樣是一百畝土地,粟米可能也就播種和收獲之時,全家要辛苦幾天。

但棉花,卻是每天都要仔細照料和觀察。

從投入比來看,棉花需要的精力和汗水,最少是粟米的三倍。

但農民的實際所得,其實也就與此持平而已。

很顯然,劉徹對棉花產業,用的是典型的資本家的態度。

而且是血汗工廠的資本家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