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節 移風易俗(1 / 2)

元德五年的春天,一場地震忽如其來。

這次地震的震級比較小,大約只有五級,甚至可能還不到五級,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損失很少。

長安城只是感覺到了大地明顯晃動了一下,大約有幾個茶杯在這個時候掉在地上摔碎。

震中位置是在長安以西,靠近鴻固原的一個小山村。

地震造成該村房屋倒塌,並且有一人死亡。

但,這場地震,讓劉徹渾身冒出了一陣冷汗。

「還好朕去年就解除了這個定時炸彈……」劉徹嘆了口氣:「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若那些商賈的作坊,還在鴻固原那邊。

劉徹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那些商人,必然是一個也跑不掉,統統要掉腦袋。

更可怕的是,這事情肯定會被儒家解讀成『機變械飾』,有不法之徒,妄圖用『機心』來擾亂天下,於是上蒼震怒,大地地動。

劉徹哪里還能像現在這樣高枕無憂,可以笑嘻嘻的端上一個小板凳,坐看公羊派吊打魯儒?

怕是早就不得不救火了!

但,這場小型地震,在關中人眼里和其他人眼里,也就那么一回事了。

自平王東遷,關中就進入了地質活躍期。

國書,甚至記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記錄的八級大地震岐山大地震。

史載:三川竭,岐山崩!

岐山大地震或許離關中人的記憶太過遙遠。

但另一場規模絲毫不遜色於岐山大地震的地震,卻依然讓人記憶深刻。

呂後二年正月,關中與漢中交界的地區生了規模過八級的武都大地震。

這次地震,徹底改變了整個漢中和蜀郡的許多地貌。

古漢水因此不復存在它被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堵塞,變成了一個個堰塞湖,這些堰塞湖,至今依然在陽平關外,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所謂『天地大澤』。

這次地震,甚至還影響了後世。

後世的嘉陵江的上游,其實是古漢水的上游。

地震迫使古漢水截留,同時,迫使嘉陵江無法流入四川。

於是嘉陵江襲奪了古漢水的上游水域。

禹貢所載的: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人於江的景象從此不復存在。

而對今天的漢室,那次大地震最重要的影響,就是關中人面對地震,頗為淡定當年,武都大地震,持續了八個月,從呂後二年正月一直到該年八月,余震依然持續不斷,關中的震感非常強烈。

而且,在今天,那次大地震,也成為天下人指責呂後的罪名若非你牝雞司晨,怎么會生這么嚴重的地震?肯定是你的錯!

所以,盡管這次地動距離長安甚至可以說近在咫尺。

但,大家依然歌照唱,舞照跳。

並沒有任何其他反應。

關中人的注意力,更多的被另外一個事情給吸引走了。

元德五年春三月十四,劉徹正式下達了遷函谷關於新安的詔書。

關中的地理,因此東移三百里。

對這個事情,關中士紳和百姓都是議論紛紛。

有支持的,也有吐槽的。

但,反對聲寥寥無幾。

至於新安和新安縣以南的廣大地區的老百姓,只能用熱淚盈眶和喜極而泣這兩個詞語來形容他們的感覺了。

這個很好理解。

就好比後世南京吃了馬鞍山,你看看馬鞍山市民會怎樣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

旁的不說,終於成了關中人,這個原因就足以讓這些地方的百姓載歌載舞了。

更別提,進入關中,就意味著享受到與關中一樣的福利。

包括上林苑的避難所和糧食保護以及優惠的鹽鐵價格和優惠的稅收政策。

雖然,新安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一時半會,還不能算關中人,要等函谷關遷過來,建成以後,他們才能從法律上被視作關中人。

而劉徹的注意力,則從廣關之上,轉移到另外一個方面移風易俗!

移誰的風?易誰的俗?

包括江都國在內的,東海郡、會稽郡、豫章郡的這片東南之地的風與俗。

早在劉徹即位時,就有會稽郡的監郡御史報告:會稽民俗崇鬼神,常以牛羊祭,百姓民困乏於此。

劉閼去了江都後,也不止報告:江都百姓喜巫神之屬,祭祀耗費頗重,常至生活困乏。

至於剛剛歸化的東海郡就更誇張了其民無不以祀巫神為要,常傾家盪產,以祀巫神。

這是當地幾百上千年的傳統了。

百姓生病或者喜喪,都愛祭祀巫神。

而且喜歡拿著牛來祭祀。

這是因為牛耕在當地並不普遍的緣故。

東南地區,到現在為止,除了少數地方外,大部分農村,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時代。

在這樣的情況下,牛耕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加之,當地是以水田為主的耕作環境,血吸蟲肆虐,百姓常常容易患上血吸蟲病。

出現種種在人們眼里怪異而荒繆的病症。

愚昧無知的百姓,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求醫無用,只能求助於虛無縹緲的巫神。

在即位之初,劉徹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自然也不敢去碰這個問題。

但現在……

劉徹已經有了處置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與決心和條件。

「昔者,西門豹治鄴,以誅河伯,由是大治之!」劉徹端坐在宣室殿的正殿上,注視著跪在殿中的百余位官吏。

這些都是御史大夫、內史和太常衙門從關中六十八縣以及三河地區遴選的優秀基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