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節 戰爭的腳步(1)(2 / 2)

過去三年,關中的糧食結余,年年增長。

而且,因為糧食保護價政策的存在,使得百姓願意出售自己富余的糧食。

到去年為止,少府在關中的倉儲糧食數量達到了四百萬石的創紀錄新高。

雖然,其中三百萬石是小麥。

而在另外,大豆等豆類儲量,也在增加。

因為國家收購豆類,而且,鼓勵百姓套種大豆。

所以,現在在少府,庫存了過五十萬石的各種豆類。

此外,還有數十萬石的豆渣和豆餅等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

這些豆渣和豆餅,都可以作為飼料,從而減少軍隊,尤其是騎兵部隊的糧食需求。

目前來看,關中至少可以抽調三百萬石以上的糧食(包括豆渣、豆餅)轉輸到前線的雲中、雁門和代北。

有了關中的糧食補充後,劉徹總算是勉勉強強,湊足了河套會戰所需要的基本糧食。

至少,高闕戰役的糧食,是不缺了。

只是……

一次河套作戰,就掏空了整個國家的糧食儲備。

這讓劉徹有些無語。

「必須加快小麥的推廣和種植面積了!」劉徹在心里對自己說。

小麥取代粟米,成為北方主要種植作物,在歷史上,曾經用了一千年。

這是巨大的傳統的慣性在作用。

想要加這個進程,劉徹就只能用出絕招提價!

現在,少府的小麥收購價格,大約是每石小麥四十錢,有些時候甚至三十五錢。

比起粟米價格,低了十錢以上!

對農民來說,種植小麥和種植粟米,在經濟上,其實是一樣的。

甚至,種植粟米比種植小麥,獲利更多一些。

而且,小麥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照顧。

所以,哪怕在關中,除了上林苑,是因為少府在強力要求種植小麥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來種植粟米,作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種植小麥,來繳納賦稅和賣給少府。

老百姓可聰明的很。

自己家,當然要吃最好的食物!

哪怕,雖然現在,有著面食和各種饅頭、包子的出現,使得小麥在口感上勝過了粟米。

但,麥粉研磨,需要時間和人力。

除了地主,誰能有那個閑工夫呢?

自然,百姓會用腳投票,依然堅守著粟米為主食的傳統。

要改變這個困境,就需要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

甚至,吃上一定的虧。

必須要讓百姓種植小麥的利益,多於種植粟米,他們才會選擇多種小麥。

「今年的小麥收購價格,給朕提高與粟米一般的水平!」劉徹對著汲黯吩咐。

後者微微愕然。

搞不清楚劉徹的意思。

要知道,小麥提價,必然會導致少府的支出增加。

一百萬石,就要增加一千萬錢!

而關中去年的小麥產量,接近了四百萬石。

換句話說,天子眨眨眼,就要將至少四千萬錢,丟到水里。

只是,這少府的錢,就是天子的錢。

天子愛怎么揮霍,就怎么揮霍。

哪怕他要耗資數十萬萬去修個宮室給自己當游樂場,大臣們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況,這種讓利於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選擇點頭領命。

劉徹看著汲黯,解釋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欲導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會遵循國家的意志,反之,則不然!」

這是自然,在中國,無論什么時期,只要有錢賺,有利可圖,大家就都會一窩蜂的去做。

後世的太史公做史記,寫貨殖列傳,就能清晰的看到,幾乎所有的大賈,都會帶動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鐵致富,當地,就會出現大量的冶鐵作坊。

靠販賣致富,販夫走卒隨之增多。

畜牧致富,則人人競相養殖。

這種國民性格,甚至延續了兩千多年,到了後世是如此。

提起溫州,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皮鞋、皮包。

義烏,是小商品批。

廣州,是貿易公司扎堆。

甚至於,連非法的產業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電線桿下,老軍醫,十之**是莆田的,辦證,無論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連詐騙,一通電話,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幾個地方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只要能賺到錢,養活自己的妻小兒女,他們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當。

這個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則是一愣一愣的聽著,仔細想想,還真是那么一回事。

於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見萬里,臣等皆萬萬不能及也!」

這既是拍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嗎?

翻開史書看看,為了自己享樂,而加重百姓負擔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為了讓百姓能聽話,順著自己意思去該種糧食,或者改變習慣,而寧願自己大出血的,卻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認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陳氏代齊時,用小斗進,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劉徹卻是苦笑了一聲,搖了搖頭。

用錢和利益,來引導百姓,這個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處到底有多大,劉徹現在還不得而知。

畢竟,傳統和慣性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

特別是在這種飲食習慣上。

後世的北方人或許有很多人愛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許有不少喜歡用包子饅頭當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卻依然會是面食和米飯。

這就跟你把一個湖南人丟到兩廣和蘇浙,沒有辣椒吃,估計那個湖南人,半個月都受不了。

沒有個幾代人的時間,粟米作為北方主食的習慣是根本扭轉不了也改變不了的。

但,劉徹很清楚。

粟米,單畝產量太少,營養也不如小麥豐富全面。

小麥取代粟米,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展的必然。

想要養活這天下越來越多的人口。

劉徹不僅僅要給他們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還得給他們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更好的農具,和更高產的糧食畝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沒有辦法,劉徹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未完待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