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節 小麥的推廣問題(1 / 2)

正因為劉徹覺得這次的使團,十之八九,大概要被匈奴人吃了。

所以,他在選擇使團成員時,盡量的摒棄了漢人。

除了正副使外。

使團的其他成員,全部都是歸義的匈奴人,或者逃來中國的烏孫人,以及投降的匈奴戰俘。

對外打著的借口也是:俺們中國人不懂西域地理啊。

除了副使是王朝這個熟人外,正使也就是大師兄,劉徹從剩下的九人中,選擇了來自北地郡的一個名為張孺的男子。

之所以選擇他,是因為此人是外語專家。

他懂得過四門外語。

包括,匈奴語、羌語、烏孫語以及義渠語。

他的語言才能,或許能讓這個使團的命運,生奇跡也說不定!

就這樣,西漢版的取經隊,或者說使團組成了。

大鴻臚將會在八月擇機將他們送出長城,並且在部分『友人』的幫助下,穿越河套。

但過了陰山,他們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將這個算是插曲的事情搞定。

北國的秋收,就已經來了。

但,近幾年來,隨著冬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北方的耕作方式和農業社會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尤其是關中,到今年為止,種植冬小麥的家庭,已經跟種植粟米的家庭不相上下了。

所以,關中也就出現了一副奇特的景象。

往往一田之隔,就是不同的場景。

這邊揮汗如雨,忙著收割,而隔壁的土地上,則是牛哞聲聲,在耕牛或者挽馬的協作下,人們將土地翻開,然後將自己家堆積的人畜糞便混著草灰或者淤泥,深深的埋到地里。

各條河道附近,也滿是三五成群的,租著船舶,在河里或者池塘中,挖掘淤泥的人們。

劉徹站在昆明池附近的山巒上,遠眺著那些,從四面八方而來,爭搶著從昆明池的工地里,運走淤泥的人們。

於是,大漢天子龍顏大悅:「少府和大農,導民有功,其賜少府、大農諸農稷官,爵一級!」

少府卿劉舍和大農令直不疑頓時大喜,拜道:「臣等代群臣叩謝天恩!」

這個賞賜,可比賞給他們一千金還重!

對於官僚而言,除了權勢外,最重要的就是屬下的尊崇和服從。

可想要下面的人聽話,並且服從命令,那就需要給他們爭福利。

古今中外,能給下面的人爭來福利的領導,位置才能穩固。

尤其是在漢室的體制下。

三公九卿,雖然看似位高權重。

但實則,一個不小心就會被下面的人架空。

現在的少府卿劉舍和大農直不疑,就是典型例子。

少府卿劉舍現在除了在拍劉徹馬屁的時候,說的話是自己說的之外,其他一切時候,無論是匯報工作,還是報告成績,實則,都是下面的少府六丞,事先商量好了,草擬了報告的。

他這個少府卿,除了能管管少府衙門本身之外,對龐大的少府,幾乎無從下嘴。

以至於不久前,上林苑被剝離出少府控制,代之以所謂的水衡都尉。

故少府卿岑邁,搖身一變,成了新的水衡都尉,雖非九卿,但卻被許可入朝議政,並且參與廷議。

劉舍這個領導,因此被少府內部的派系所埋怨。

很多人都覺得,桃候這個老大太不靠譜了!

此時,迎來一場天子賜爵的恩典,無異於是及時雨。

至少能安撫住許多不滿者。

至於直不疑……

他老早就是個甩手掌櫃了。

以至於連蘭台的尚書都知道,大農的事情,找大農丞更靠譜。

因而對直不疑而言,給下面的要福利和政策,也算是他現在為數不多的樹立威權的方法。

劉徹揮揮手,讓兩人起身。

「大農和少府,要繼續加強對百姓的疏導工作!」劉徹說道:「不僅僅在關中要進一步擴大冬小麥的種植面積,整個北方,都要加強宣傳和指導工作!」

「諾!」劉舍和直不疑連忙笑著答應。

雖然他們確實是不懂這個業務。

但沒有關系,下面有不少懂行的。

尤其是大農衙門,今年考舉後,天子給大農增加了六百個百石到四百石的編制。

雖然是指明增加到農稷官的。

但大農也因此抖了起來。

大農衙門由此在整個北方的十幾個郡國,都開始建設到鄉亭一級的農稷官。

劉徹看了看這兩個家伙,搖了搖頭。

直不疑今年五十五歲了。

他上任為大農令,也有差不多五年了。

但他的業務能力,卻在這五年里飽受質疑。

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新技術和新工具層出不窮,中國農業技術和生產力開始跳躍展的今天,直不疑這種舊式的依靠『無為』,將工作交給屬下,自己只管刷聲望和名聲的官僚,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繼續擔任九卿了。

農業部長卻對農業一竅不通。

怎么說,都說不過去。

況且,現在的大農,還跟少府共同管著鹽鐵衙門這個錢袋子。

「朕或許應該搞一個西漢版的政協……」劉徹在心里思考著。

但現實卻讓劉徹不得不繼續依靠直不疑這樣的老式官員來管理國家。

新生代都太年輕了!

漢室要完成新老交替,起碼還需要十年之功!

回到宮中後,劉徹就命人去召大農丞商容。

對農業的問題,還是要問專家。

在商容沒來之前,劉徹就拿著大農衙門和丞相府的有關報告,看了起來。

以便自己能對現在的漢家農業社會和生產力能有一個大略的估計。

由於今年的冬小麥收獲季節,實際上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

所以,此刻,北方的冬小麥畝產以及數據,都已經統計了出來。

形勢很喜人!

在新的耕作技術和新的工具的輔助下,漢家冬小麥年年增高。

去年,關中小麥畝產三石多一些。

但在今年,畝產卻已經突破了四石!

甚至,某些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的地區,畝產達到了五石!

而上林苑里那幾百畝由農稷官們親自照料的土地,畝產甚至最高達到了十石!

這些數據,堅定了劉徹推動冬小麥作為主要農作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