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節 困獸之斗(1 / 2)

此刻,所有的匈奴貴族,都為漢軍出現在要陽附近而驚詫、震驚,甚至是恐懼!

一直想著投降的,自然欣喜若狂,隨時准備給新主子來一份大禮。

但,此事,卻也刺激了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對軍臣不滿,但不願意投降漢朝的貴族和部族。

在他們眼里,漢朝這是要趕盡殺絕,不留活路給他們!

一旦漢軍占據了要陽,那么,匈奴主力,就會陷入類似馬邑之戰那樣的可怕危局之戰。

從燕山以下到漁陽塞下的千里土地,將成為匈奴的喋血之地。

雖然,匈奴人可以選擇分散突圍。

漢軍必不能守住所有道路。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卻不是他們可以承受的。

算上奴隸和牧民,足足十二萬人,數十萬頭牲畜,一旦陷入潰散,那么,就會成為敵人砧板上的肉。

尤其是幕北的貴族和王庭的貴族們,親眼見過這樣的可怕場面。

不過,對象不是自己,而是大月氏、康居和大夏聯軍。

當日,在俱戰提(極東之亞歷山大城),匈奴騎兵,就曾經追殺十數萬的潰散聯軍。

匈奴騎兵,甚至沒有花太大力氣,就讓這些敢於抵抗的家伙,掉入河水里,跳進山崖,或者跪地投降。

十幾萬的聯軍,能夠逃過匈奴騎兵追殺的,十不存一。

其中大半,居然是自己跳進河里淹死的……

那些懦夫的屍體,一度將好幾條河流堵塞。

平原和山陵里,到處是屍體。

匈奴人,可不想,更不願意,自己變成那樣的悲劇。

「大單於!」原本已經在策劃政變的渠落王,現在已經改變主意了,在他的眼里,現在,軍臣死不死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他的部族,不能被漢朝人包圍在這個可怕的地方,然後被漢朝人當成豬狗的虐殺。

所以,他長身一拜,道:「請大單於立刻下令,奴才願為先鋒,趁漢朝人立足未穩,調動主力,將他們圍殺!」

「探子所報,漢朝車騎將軍所部,最多不過三萬騎,而且,他們長途跋涉,人馬疲憊,此時正是絞殺他們的最佳機會!」呼衍當屠也說道。

「大單於,臣弟聽說,當年,蘭陀辛曾經提議,若漢朝勢大難敵,則棄守幕南,退保河西、浚稽山,引誘漢朝分兵,然後集合我匈奴主力,圍殲其一部……」夏王也道:「如今,漢朝的車騎將軍,自投羅網,大單於,請決斷!」

在漢軍重壓下,匈奴王庭的各部,現在終於放下分歧,一直對敵了!

沒有辦法,人人都清楚,一旦這次全軍覆沒,那就也不要爭什么單於位,什么權勢了。

匈奴會迅衰落,並且陷入四分五裂。

最重要的是,漢朝軍隊,很可能會不費吹灰之力,拿下河西和整個幕南甚至進軍西域。

到那個時候,所有的引弓之民,都將成為漢朝人的奴隸和附庸。

大家的富貴和權勢,都將變成一場空。

對這些匈奴帝國的大貴族來說,投降漢朝?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樓煩人倒是降了,但樓煩王是個什么下場?

被漢朝皇帝架空,甚至被打去了漢朝的沮陽城,讀書去了。

他連個奴隸的生死,都再無法決定。

所以,這次匈奴南下,很多樓煩貴族都願意充當內應。

而看過了樓煩王和樓煩部族的貴族的下場,這些大貴族,哪里還敢投降?

投降漢朝,再做一個樓煩王?

他們還沒有那么傻!

現在,被逼到了懸崖上的他們,只能是拼死一博了。

恐懼和畏懼之情,竟也因此一掃而空。

軍臣看著自己的這些大臣和貴族,心里面也是感覺舒服了一些。

至少,在現在,他的貴族和大臣們,終於找回了一個匈奴勇士的驕傲和榮譽。

他站起身來,點點頭,說道:「本單於,有罪!」

他掃視群臣,緩緩的開口,道:「當年,本單於與右賢王有爭執,一時氣憤,冤殺了右賢王,這是本單於的過錯!」

「這些年來,本單於日夜悔恨,每每想及,因為本單於之故,竟使漢朝坐大,徒使我大匈奴淪落至今!本單於就恨不得殺了自己!」

群臣聞言,都是愣愣的看著軍臣。

這是匈奴單於第一次對貴族和群臣承認自己的錯誤。

許多人一時間都有些恍惚。

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還是那個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軍臣嗎?

但他們那里知道,這是夏王和呼衍當屠,努力勸諫的結果,更是現在,匈奴帝國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軍臣為了收買人心,拉攏諸部族而不得已做出的決定。

沒有辦法,再不這樣做,匈奴帝國就真的沒救了!

軍臣可不想被漢朝軍隊抓了,送去長安,然後被自己的女婿當成寵物養起來,甚至被關到籠子里,當成老虎一般,供人欣賞。

匈奴單於?!

多稀奇的事情!

甚至,還將受到且之的冷嘲熱諷!

這是軍臣死也不願意面對的事情!

而且,軍臣現在確實非常後悔。

當然不是後悔殺了右賢王,而是後悔沒有在殺了右賢王後,立刻響應那個漢朝趙王的請求,帶兵扣關。

若早知今日,他當時,便是拼著匈奴內亂未定的時候,也要帶兵將整個漢朝的北方摧毀,燒毀。

這樣,至少可以不用在今天,為了漢朝的攻擊而擔憂,更不用在現在,受此恥辱!

「大單於!」呼衍當屠立刻就跪下來,說道:「當年,漢朝的高帝,也曾經有在平城被圍的經歷,冒頓大單於也有受困於東胡之時!只要大單於今後能夠勵精圖治,團結諸部族,積蓄力量,我匈奴必將有報今日之恥的時候!」

「即使奴才看不到那一天,奴才的兒子,奴才的孫子,也一定會繼續奴才的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