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節 雜家官僚 1(1 / 2)

「卿說的有道理……」劉徹點點頭,他很贊同朱買臣的這個說法。天籟小說.|2

事實上,即使朱買臣不提,他也會開始調整少府和大農的力量部署,將更多資源向南方傾斜。

原因很簡單。

在如今,北方的冬小麥種植,已經出具規模,相關技術也基本達到了目前技術條件下的瓶頸。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推廣和宣傳。

但在南方,卻不是如此。

南方的稻米種植業,在如今,依然原始而落後。

而且,由於南方是水田,是以,大部分少府針對北方農業設計和制造的工具,在南方根本派不上用場。

北方先進的耕作技術在南方也完全無用。

畢竟,你不能指望把種小麥和種水稻混為一談。

這也是歷史上,為何強如漢唐,南方的開程度跟不上來的緣故。

當帝國的核心是北方時,資源、人力、物力以及關注度,就全在北方了。

南方地區,則成為了次要地區。

假如劉徹沒記錯的話,在宋代以前,南方的水稻種植,一直就是粗耕。

技術落後到什么地步?

稻苗的移栽技術,是東漢明的,稻田排水,要等到南北朝才被人民知曉,至於完整的水稻栽培種植技術,要等到南宋才開始成熟。

換句話說,在現在,南方的水稻種植,沒有移栽,沒有育秧,沒有排水,沒有除草。

老百姓種下水稻後,基本上就不怎么管了。

稻田之中,雜草叢生,一畝地產出,還沒有北方的小麥高。

也就是前幾年,三越臣服漢室,打開了通向了中南半島的道路上,來自中南半島的優秀稻種開始流入中國。

這種歷史上被稱為『占城稻』,在如今號為『南稻』的水稻品種,迅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抗雜草能力。

但可惜,引入時間太短,至今只在江都國和淮泗一帶有推廣。

顏異臨行前,劉徹倒是讓其努力去推廣了。

只是,時間太短,現在還看不出效果。

「假如,朕命卿為吳越一郡之責,卿會如何改變吳越當前的局面?」劉徹站起身來,問著朱買臣。

事實上,劉徹已經動心了。

因為,朱買臣一則在歷史上證明過自己,二則,他如今在安東證明過自己,三則,劉徹需要通過朱買臣再次給儒家施加壓力。

他要告訴儒家——離了你儒家,朕想吃豬肉,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效勞的!

是以,此話一出,儒家各派的巨頭,紛紛色變。

南方郡國,漢興以來就是儒家的自留地,就是儒家的基本盤。

尤其是吳楚之地!

當年,魯儒給項羽披麻戴孝,固然激怒了劉氏和長安,以至於儒生長期受到打壓。

但,儒家的這個舉動,卻給其在南方,尤其是江東地區,攢了大好聲望。

江東的舊楚貴族、吳楚的項羽遺老遺少,還有那些不肯服從的豪族,紛紛對儒家另眼相看。

兼之,楚元王父子,親自給儒家站台,儒家力量,在當地迅就占據了上風。

在如今,在廣大的吳楚地區,儒家力量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本來,在齊魯地區他們也是如此。

但奈何,一場章丘之變,讓四王謝幕,也將魯儒打落塵埃。

魯儒一系在齊魯數十年的經營和整個生態鏈,被廷尉和執金吾連根拔起,數百個家族被株連,數萬人流放。

魯儒這一倒下,立刻就讓法家跟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迅滲透進去。

甚至,就連已經日漸老邁的黃老派也難得的積極了一次,在當地重建了稷下學宮。

今日齊魯,已然是儒法黃老並起的局面。

其中,法家攻勢凌厲,不斷攻城略地,儒家各派且戰且退,但卻也能夠接受(畢竟,這些地盤本就不是他們的,是魯儒的),就連黃老派也跟著喝了一口湯。

唯一的輸家,似乎只是魯儒。

但儒家可不這么覺得。

在他們眼里,魯儒也是儒。

既然是儒,那就是他們的地盤,法家和黃老派橫插一腳進來,幾個意思?

全然沒有去思考,百余年前,齊魯之地,真正當家做主的到底是誰?

本來,儒家對於齊魯之失,就已經很不舒服了。

現在,天子居然還想放一個雜家的官員到吳楚?

這不是明擺著,當著主人的面,將一只老鼠扔到自己家的米倉里?

儒家各位博士,立刻就是怒目圓睜,惡狠狠的看向朱買臣。

假如眼神能殺人,朱買臣已然死了無數次。

朱買臣卻是全然無視了那些在他身上投注的眼神。

事實上,在很久很久以前,他就已經有覺悟了。

而且,他很聰明。

聰明到他一到安東,接觸到了雜家後,就立刻果斷的反水,加入了雜家。

由此,得到了雜家的資源支持。

這些資源,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黃金啊糧食啊。

而是看不到的人脈關系以及官方背景。

不然,就他這樣一個一無背景,二無人脈,三無錢財的小官,去了安東,除非他是管仲這一級別的逆天人物,不然早就淹沒在了人群之中,那里能一路高升,更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回到長安,來到這甘棠?

當然,能夠回來,也是他朱買臣確實有能力的緣故。

但,沒有雜家的幫忙,這個時間恐怕會以十年為單位計算。

現在,朱買臣更是看到了自己崛起的第二個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天子的認可。

而要得到天子的認可,就必須回答出一個滿意的方案。

而且,朱買臣深深的知道,當今這位,可不是你嘴炮或者扯三王五帝就可以感動的主。

他是一個喜歡看實際可行可操作方案的君王!

在心里細細一想,朱買臣就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回答了。

事實上,在離開家鄉的這些日子,朱買臣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若有朝一日,自己衣錦還鄉,應當如何如何。

先,當然,要讓他的前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