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節 正確的道路(1 / 2)

未央宮之中,劉徹放下手里的奏報。

嘴角微微一笑,道:「這兩年應當不會有戰事了……」

北匈奴的軍隊,已經開始做起了西征的准備了。

他們大約需要花費三個月時間集結軍隊、准備物資,同時掃清道路。

然後以大宛為根據地,越過蔥嶺,向中亞進軍。

這一次,匈奴人似乎打算從西邊狠狠搶一次,大夏和月氏人恐怕要遭殃了。

且,以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匈奴人大約准備在蔥嶺西側建立一個殖民地。

這在北匈奴貴族口中,被稱為後路。

一旦未來,打不過了,那就跑路。

必定不會在東亞與不可力敵的漢軍死磕。

這很正常,很符合游牧民族的思維。

史書上,月氏、匈奴、烏孫、突厥等,都是在東亞這個世界競爭最激烈的戰場被人驅趕去了西方。

對劉徹來說,雖然不希望匈奴人在西征之中獲益太多。

但他現在也管不了匈奴人。

畢竟,隔著一個河西走廊和大戈壁,漢軍不可能飛過去將匈奴人吸引回來。

況且,中國也沒有義務去幫月氏人、大夏人擋槍。

今時今日的漢室,也已經不再懼怕匈奴人得到任何加強了。

即使退一萬步,匈奴人征服了印度,那又如何?

不過為王前驅罷了。

這是建立在漢室國力不斷增強的現狀上的。

在這西元前,人口就是國力,人多就是力量。

而如今漢室人口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八以上的度迅增加,耕地面積也以每年百分之十的度增加。

僅僅是在安東,過去四年,就已經新拓荒土地將近八百萬畝,年產糧食接近兩千萬石,足以養活六百萬人口。

是以,如今,安東正在從糧食輸入地區,變成了糧食輸出地區。

它開始反哺內6。

安東的大商賈和貴族,更是不要命的拼命從內地吸引各種移民以及無地百姓過去開荒。

到這一步,安東的大開可以說成功了。

而對漢室來說,因為安東大開的成功,是以,僅僅是各個屯墾團,每年就可以結余糧食數百萬石。

現在還好,這些多余的糧食,通過海路,運到了齊魯和燕薊地區,填補去年戰爭帶來的虧空,同時賑濟難民。

但未來,當地糧食的結余度必定會越來越多。

這些糧食,成為了劉徹手里最大的王牌!

有了它們,漢室政權的穩固,幾乎不可動搖。

如今,唯一的問題只在於,怎么利用它們?

「安東明年糧食結余量可能達到八百萬石!」劉徹看著擺在案幾上的薄世的報告,托著腮幫子想了起來。

如此多的糧食結余和庫存,主要原因是因為屯墾團。

大大小小數十個屯墾團在過去四年,在安東全境拓荒土地過四百萬畝。

而且,由於采用集體耕作和管理模式。

是以,一般鄉村需要擔心的什么水利啊灌溉啊技術啊,在屯墾團面前都不是事。

集體的力量,使得屯墾團的轄區,水利設施繁多,各種渠道林立。

甚至連晾曬糧食的場所和脫粒去殼的各種器械,也一應俱全。

而在技術上面,更可以得到來自少府、大農的直接援助。

更不需要擔憂官僚問題。

對軍隊來說,官僚那是什么?好吃嗎?

特別是今天的武人地位崇高,身份尊貴,影響力巨大。

那個官僚敢隨意忽悠和拖延他們的事情?

就不怕被將軍列侯吊起來,扒光衣服,掛到長安的市集之上吹風?

論暴力,十個官僚也不是一個武將的對手!

以前文官士大夫們還可以用智商碾壓,與武人玩文字游戲和程序游戲周旋。

但現在,武夫都已經懂知識了。

武苑的存在,使得在過去數年,漢室軍隊的大部分都尉以上軍官和一半以上的校尉,都接受了嚴格的長期或者短期培訓。

武人自己手里也有著權勢和金錢,私底下也聘請著士大夫文人為自己上課,解讀文書。

所以現在,文官士大夫不跳還好,敢跳,武將就敢抽。

而且,絕對會抽!

另外,安東地區肥沃的黑土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是以,屯墾團的畝產,每年都在創新高。

在去年,所有屯墾團的土地,平均畝產過了四石。

今年更是可能達到四點半。

產出的糧食,基本上三分之一是自用,其余的全部上繳國庫。

等於說,漢室現在已然成為了天下最大的地主。

握著這海量的糧食,等於握著一張王牌。

去年燕薊之戰,安東地區和齊魯地區就緊急抽調了兩百萬石以上的糧食供給軍需。

戰後恢復至今,安東又先後抽調三百萬石糧食賑濟難民,填補燕趙糧倉空缺。

但成本也是巨大的。

雖然,走海路,海運廉價。

但糧食到了港口,終究還是要靠人力和畜力,運往數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內6。

戰爭期間還好說,為了戰爭勝利,國家可以不惜成本。

但在和平時期,卻不能長久如此。

況且,劉徹甚至,在未來,漢室的糧倉肯定會從北方變成南方和安東。

吳楚熟,天下足。

安東獲,不缺糧。

但問題是,糧食產出來的,總得運到需要糧食的地方賣掉,百姓和農民才能有收益。

現在還好,安東基本都是屯墾團模式,老百姓種的糧食自己夠吃就行了。

但未來,屯墾團一解散,大批大批的移民,看著手里的糧食賣不出去。

而內6地區,因為水旱蝗災等各種原因,卻生著飢荒。

糧價數百錢一石,民眾易子而食。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而是事實,且就生在漢室,生在文景之治時期。

石渠閣的史書和檔案里,就有著十數次飢荒的記錄,易子而食出現了七八次。

所以……

劉徹打算,大搞基建,尤其是內河運河以及軌道交通建設。

搞基建這種事情,從來都是功在當地,利在千秋的。

後世米帝為何那么強?

因為羅斯福時期,修建起了貫通全國的高公路、各種大型水利設施以及龐大的鐵路系統、飛機場。

從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米帝幾乎建造了它在後來所擁有的一切交通、水利和公共設施。

以至於,到了新世紀,米帝依然受益無窮。

而中國崛起,也與基礎建設強大有關。

高公路、鐵路、高鐵、機場、港口、水庫、大壩……

所有的這一切,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動力。

不過,在西元前搞基建,卻是必須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的。

尤其是前有秦始皇,後又隋煬帝。

所以,劉徹一直不敢玩的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