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二章:電影節的真實面目(求月票!)(1 / 2)

高齡巨星 蠢蠢凡愚QD 1390 字 2021-02-1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高齡巨星最新章節!

李世信這一次來參加電影節,其實匆忙的很。

前有春晚需要彩排,後有《三體》需要連載,過完年之後就進入到了入圍影片重新剪輯和字幕譯制的繁忙工作中。

對於這個時空的柏林電影節,李世信幾乎沒怎么了解。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是這一波確實是犯了信息搜集不全的虧。

在從餐廳回酒店的路上,李世信利用手機在網上搜索了一番,這個時空中國際電影節的真實面貌才部分的呈現在了他的面前。

雖然說電影節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但是隨著近些年國際形勢的轉變,各國在各個領域的形態滲透,這個時空中的電影節早就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意識陣地。

但這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不光是柏林是這樣,任何的電影節幾乎都是這樣。在哪里發起在哪里舉辦,肯定就是哪里的群體掌握話語權。

自家的地盤自家說了算,這本無可厚非。

但真正讓李世信難受的,還是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評審制度。

當下大部分的國際電影節,采用的小評審團制。評審團的規模很小,通常只有十個人左右。

這種評審制度有沒有弊端?

分怎么說。

因為評審人數少,且評審員幾乎都是行業內的大佬,有自己獨立的電影美學觀,所以在評選作品和影人的過程中,小評審團往往會有一種反商業化的文藝逆返心理。

比如說你讓十個自稱是文藝青年的人,去評選一個音樂頒獎禮,這其中選秀歌手落選的比例就很有可能會是100%。因為對於許多浸淫真正音樂世界多年的人來講,越是新聞性的歌手和音樂,就越是會造成他審美上的叛逆。

電影圈也是一樣。

在小評審團制度下,越是別致,甚至是標新立異的電影作品,就越是能得到評審團的認可。

在這樣的制度下,電影節的各個獎項,很明顯對於那些有想法有創意,但是還沒有被主流市場所認可的導演有利。

正式因為小評審團拒絕過度商業化的審美,所以各大國際電影節,往往被稱為「文藝避難所」。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過於追求這種非商業化大眾化的效果,也往往容易導致判斷上出現偏差。甚至模糊綜合性電影節應該有的宏觀,客觀和平衡。

每一屆的電影節,競賽單元脫穎而出的入圍作品,幾乎都是評審團一群評審撕逼撕出來的結果。

而最終決定大獎花落誰家的,終究還是評審團主席的品位決定。

所以圈子里有口水話——年年無標准,換人即換標准。

可不論評審團里換了誰,都還只是作品品位的事情。要知道的一點是;評審團也是舉辦方搞出來的,能進入評審團,意識形態肯定是個很重要的選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釜山電影節肯定不會邀卓月魚羊導演擔任評委。

這就是無形的陣線。

而在這樣無形的陣線當中,不論是評審團內部怎么因為個人品味去撕逼,其實心里都是有一種默契的。

這種默契就是;只有那些附和了他們意識形態的作品,才能有值得他們撕逼的資格。

雖然晚上聽比比西講了一大堆的廢話,但是這廢話里面也有有用的信息。

不論是《伶》還是《入殮師》和《只要愛》,都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甚至說他這一次最抱獲獎希望的《入殮師》和《只要愛》根本就沒有政治傾向。

這兩部片子,一個是探討「死亡」這個所有人類都要面對的問題。一個,是探討「愛」這個不變的主題。

拔高一些來說,這是超越了政治層面的主題。

但是。

作品主題沒有政治傾向,不代表作品沒有傾向。

在作品主題沒有政治傾向的情況下,作品的主創政治傾向,既是作品的政治傾向。

這么說可能會有些好笑,但事實就是這樣。

不巧的很,剛才在飯局上,李世信已經非常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