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學術剖析(1 / 2)

顧道長生 睡覺會變白 1234 字 2020-12-21

(上章關於火雲針的數字略有改動,同時能煉制五根,不然顧先生得****……)

「人口遷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變動,從古至今皆是如此。在古代社會,遷移的因素多為自然災害、戰亂和移民支邊。

秦漢暫且不說,先說南北朝時期,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北方南渡的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占北方原有戶口的1/7,為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轉移奠定了基礎。

然後是安史之亂,所謂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南遷大潮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導致南方的人口第一次達到了與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第三次是明初,當時中原草莽,人丁稀少。為緩解這種情況,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明朝開始組織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長城一線設立九邊,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隴西,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最終使得人口平衡。

第四次,便是關外移民。黃河下游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農民流入關外,在一百多年間,直到建國前夕,關外人口達到了六千萬。在夏國整個遷移史上,都是強度最大的一次。」

話說烏木市這幾天,都在連軸轉的開會。

今天也如此,正召開著一次很特殊的講座。在座的有數十位,都是各個大省的高級官員,那位戴眼鏡的老者也在其中。

台上,則是一位頭花白的教授,正對著碩大的顯示屏講解:

「那建國之後,自然條件和戰爭的影響越來越低,政策和經濟因素不斷增大。這個大家應該很清楚,我就不細說了。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三是西部大開。

我講這些什么意思呢?從某種程度上,人口遷移是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有了一次次的遷移,才有了我們現在的達城市群、經濟中心和落後地區……」

教授講了半天,停下來喝了口水,啞著嗓子道:

「那現在,我們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回到了由天災決定人類遷移的時代。就說整個西陲省,總人口2467萬,火洲占了3%左右,貌似不多,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男性37萬,女性35萬,18歲以下的有19萬,18到35歲的只有17萬,35-6o歲的有24萬,剩下的都是6o歲以上。

這些人中,年可支配收入在1o萬元以上的,還不足1o%。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負擔頗重,他們都是無法工作,不能產生價值,需要福利資源保障的弱勢人群。而占據最大比重的中年群體,他們的生活、工作、思想都很穩定,讓他們背井離鄉,到一個新環境去重新開始。我個人覺得,有相當多的人不會適應,也正是這部分人群,是潛在的安全隱患。

所以說,真正能產出價值的青壯年,只有17萬。

而這些人遷到各地,教育、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等,都將打破原城市的固有體系,甚至造成負擔。

我們現在考慮的,就是7o萬人如何分配,能盡量保持平穩狀態。

青寧省,6百萬人口;唐古特省,4百萬人口,隴西和漠北都過了兩千萬。前兩者地廣人稀,但就業機會也少,保障制度更不完善。而且別忘了,這兩省都是原始地貌,高原冰川,環境惡劣,境內還有座昆侖山!」

噝!

這三個字一出,所有人都是一震。

現在的規律就是,山川江河易反常。既然鳳凰山這等省級名勝,都能變成節點,那尊為萬山之祖的昆侖,誰也保不齊會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