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1/7)(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我的光影年代最新章節!

卡座,江志強跟呂瀟然談起了當年的香港院線制度。

因為最近的旺達和華宜,讓人有點憂心…

江志強擔心自己是不是也會淪落到華宜的境地?

上世紀80年代,院線制度成為香港電影業的經濟支柱:邵氏、嘉禾、金公主三大院線!

邵氏、嘉禾可以自產自銷,其他獨立制片公司只能被院線招安,依靠他們提供資金拍攝電影。

金公主最開始是獨立院線,想獲得穩定的片源,只有資助新藝城、永佳,甚至後來的徐克電影工作室,李修賢的萬能影業,這樣才有資格挑戰邵氏、嘉禾兩大院線。

後來,邵逸夫審時度勢,毅然停止制作電影,將旗下院線轉租給德寶公司,成功避開十年之後爆發的港片低潮。

此前,德寶制作的電影一直排在嘉禾院線上映,但經歷多次黃金檔期和場次被正宗嘉禾出品擠掉之後,終於促使老板潘迪生決定建立自己的院線業務。

不久,邵氏院線改為德寶院線,香港華語片影市仍由這三大院線主宰——直到1988年又出現一條新寶院線,不僅打亂了香港電影的整體格局,更成為港片「由盛而衰」的重要伏筆。

新寶院線的創辦人陳榮美、馮秉仲原是雷覺坤金公主院線的合伙人,他們眼見港片市道正旺——外埠票房遠遠超過香港本土收益,東南亞、台灣、韓國等地都願意投資港片賺取更大利潤,但因當時三大院線主宰香港電影業,外資雖然偶爾也能投拍港片,卻無法獲得院線黃金檔期及當紅影星主演。

有鑒於此,陳、馮二位「太子爺」決定另組獨立於三大院線之外的新寶,專門充當外資和本港獨立制片公司的「中介人」,大家合伙開戲,拍出來的電影不僅可以在新寶院線上映,外方投資還可以帶回本土市場繼續盈利。

新寶院線成立後,僅1988年,港產電影發行數量就激增到110多部,比1987年多出30部。

自此,香港影人賺錢的黃金時代開始了,劉十三、鄭九組、王七組、張一打等戲稱亦相繼傳出。

事實上,莫說劉得華、鄭裕玲、王組賢、張曼玉這些影星,當年連幕後攝影、武指、燈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組戲,大家賺錢賺到瘋…

客觀而言,多了一條新院線,對片源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票房總額也會大幅增長,如此種種盡管看似皆大歡喜,實際卻是隱患嚴重!

隨著低成本小制作有機會在影院公映,導致濫拍現象愈發嚴重。

其次,本土觀眾的消費力跟不上產港片產量猛增的步伐,至1992年,港片年產量已超過200部,但觀眾進影院人次卻比1988年減少1900萬人次。

再者,由於院線增多、外資充裕,正好促使香港的獨立制片公司宣布獨立,不必再做依附於三大院線的衛星公司:譬如嘉禾旗下的洪金寶、許冠文公司先後轉投新寶;金公主支持的新藝城老板黃百鳴、麥嘉相繼跑出來與新寶院線合作《合家歡》及《瘦虎肥龍》…

長此以往,三大院線逐漸人心渙散!

德寶於1991年放棄經營院線——由永高接手,兩年後停止制作電影;

金公主院線亦於1993年停止經營院線發行和制片業務,旗下電影院則被陳榮美接手,改組為金聲,與新寶結為姊妹雙院線;

93年,香港影市出現嘉樂——嘉禾旗下院線、金聲、新寶、永高、東方五大華語院線混戰局面,看似熱鬧,實則積弱,早已不復香港影業經濟支柱的龍頭地位。

因為電影的投資人已經由之前的制片廠轉變成了來自台灣的八大片商!

……

「後來的事情,我知道了,八大片商跟香港電影電影協會商議,未能談妥,干脆,台灣片商減少投資,同時大量引進好萊塢電影,97之後,港片再難占領台灣市場!」

「…對,你覺得這個局面是不是很像現在的大陸?」

呂瀟然搖頭:「不會…」

江志強:「怎么講?」

「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的觀眾看到的是全世界的精良制作,逐漸養成了自己的審美,粗制濫造的東西或許可以蒙騙一時,但絕對流行不起來。」

「…所以你不搞鮮肉電影還有ip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