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袁軍定計(1 / 2)

邪影本紀 邪影 1634 字 2020-05-31

孫權離開益州的當天,一則消息迅速傳遍天下……漢室天子淪落賊手,漢中王偶爾國寶「傳國玉璽」,念在身受先皇重恩,天下大亂,漢中王以九錫之名,暫時保管國寶「傳國玉璽」,代管天下,力求挽救漢室以頽危之勢。祁鄉侯袁紹欺天罔地,殘害生靈,霸占中原地區猶自不足,對荊州南部妄圖刀戈。現漢中王借「傳國玉璽」之名,詔令袁紹退軍。否則必舉正義之師,代天刑罰!

此消息一出,天下嘩然,眾人觀望!剛剛覆滅八路諸侯的漢中王終於再次出手了。此次袁紹討伐的是漢中王義兄孫堅本家,荊南孫家危在旦夕,漢中王出兵援救,早在天下有心人意料之中,沒什么好奇怪的。不過聽到國寶「傳國玉璽」,方才醒悟漢中王直到此刻才宣告出兵,原來是孫家用「傳國玉璽」換來的援軍。看來孫家和漢中王的關系也沒想象中的那么好,至少漢中王也沒想象中那般仗義!不過這是少部分有心人的想法,漢中王一番大義凜然的慷慨之詞,應付普通平民百姓是足夠了!

眾人如今最感興趣的,還是漢中王與祁鄉侯的交鋒,也可以說是爭奪「天下第一諸侯」名義的決戰。畢竟論表面勢力,漢中王坐擁地廣人稀,偏僻惡劣的益州,還有涼雍涼州各半,地盤是比祁鄉侯大,又是經營已久,根深蒂固。但祁鄉侯坐擁中原地區最富饒、最繁榮的地盤,袁家也是天下聞名的大家族,桃李滿天下,論人力、財力,卻也只強不弱。又因為祁鄉侯異軍突起,更是打得原本公認的第二諸侯孫家滅門在即,頗有取代漢中王成為天下第一諸侯的趨勢!

當然,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至少兩個如今最強勢力諸侯的戰斗,卻是天下其他諸侯最願意看到的,誰勝誰敗,對他們有益無害,能打個兩敗俱傷,就更完美了!

而漢中王發布宣告的同時,一紙詔令也火速送到了袁紹本部…………荊州南陽……「砰!」

「無恥!漢中王真以為自己是誰,就憑著一張蓋著勒索來印章的紙帛,就要我軍退軍!簡直欺人太甚!大家可有建議?」

雖說如今荊南戰火連天,戰況緊張。不過袁紹可沒有掛帥親征的習慣,還是龜縮在鳩占鵲巢的南陽「運籌帷幄」,一收到漢中王詔令,立刻拍案而起怒罵!不過袁紹雖然最近混得風生水起,倒也沒有精蟲上腦,還知道詢問眾人意見!

其實主要還是漢中王風行已久的威名震懾,別的事跡就不去說了,想想自己的族弟袁術上百萬大軍對上漢中王不到五萬的軍隊,最後都被打得音信全無,連老家都被自己搶了。說漢中王在袁紹心中沒有陰影,那絕對是袁紹自欺欺人了!

「主公息怒!如今天下已今非昔比,主公更是雄霸中原,無人能敵,連江東猛虎的孫家都翻手可覆。漢中王勢力又遠在益州,遠軍征伐,我方根本無需擔憂!此令不過是漢中王借口而已,根本無需理會!不過卻確定了漢中王即將加入戰局的形勢。而我軍如今,只需確定漢中王的態度即可,他的最終目的,到底只是協助孫家抵抗我軍,還是意圖染指中原,這個才是重點!」

詔令未到,漢中王發布的消息已經是天下皆知。袁紹諸將倒也沒表現得意外,一陣沉默後。最後由袁紹手下得力幕僚郭圖出聲說道,不得不承認,郭圖雖然有點小人和馬屁精的嫌疑,但能力還是有的,倒也不能小覷!

「公則所言甚是,本初剛才莽撞了!如此公則認為漢中王最終目的到底如何?」

如今的袁紹,還是很禮賢下士,寬容自律的,聽到郭圖如此解說,立刻恢復了不少清明,謙遜地請教道!

「空口白話,口說無憑!主要還得事實說話。漢中王欲出兵荊南,唯一途徑便是沿江而上,而我方重城夷陵、江陵、巴陵正好扼守長江流域,我軍只需重兵把守三處咽喉,便可把漢中王大軍置之局外。退一步講,即使長江遼闊,難以封鎖。也可借此看出漢中王態度,如果漢中王大軍直接沖關而過,說明其最終目的只是協助孫家抵抗我軍;如果其步步為營,緩緩推進,那便是意圖染指中原!」

郭圖似乎很享受袁紹的贊賞和眾將羨慕又嫉妒的眼神般,雙手順了下下巴小胡,自信地嚷聲說道!

「恩!公則所言有理!既然如此,漢中王只是救援的話,我軍該當如何?如果意圖染指中原,那我軍又該如何應對?」

袁紹是小人了點,但他並非傻子,郭圖只說分辨漢中王態度,卻沒說如何應對,袁紹干脆直接開口詢問了!

郭圖一時啞然,要他說,對上漢中王,他還真沒什么信心,最好別打!而且如今八字都還沒一撇,連敵軍形勢都還不清楚,怎么知道如何應對?可如今袁紹正意氣風發,那是萬萬不能這么說的!

「稟告主公!之前征伐荊南,我軍乃借著追回國寶的名義,如今既然已經確定國寶在漢中王那。我軍為何不借勢下坡,如此漢中王沒了出兵借口,我方也占了小半個荊南。也算不虧!如此緣由有三:一,荊南多水路,以南更是地廣人稀,而我方根基在北,南圖不利,軍士又不諳水戰,而我方占據中原富饒之地,如今之計,鞏固戰果,再圖擴展為上;二,長沙乃孫家根本,如今孫家大半軍力都聚集在長沙,再加上漢中王支援,我軍勝算不大。除非能攔截漢中王,然長江流域遼闊,意圖攔截漢中王,也是希望渺渺;三,如今北部呂布望江蓄勢,東北曹艹蠢蠢欲動,東部劉備枕戈待發,此戰獲勝則罷,敗則四面受敵,唯恐各路諸侯會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