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出口轉內銷(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325 字 2020-12-24

「陵稻的優勢在哪里,想過沒有?」

張德看著年輕的賈潛,他和他哥哥賈飛一樣,在農事方面,很願意投入思考。

沉思了一會兒,賈潛就有些明了,連連點頭道:「張公的意思是,陵稻雖然畝產很低,遠不如江稻諸種,但有一點,它不需特意澆水灌溉?」

「貞觀一二三年時大旱,若是換成陵稻,總歸還是有些收成,一畝地一石總歸還是有的,也不至於挨餓。」

沒錯,陵稻其實就是旱稻,而且中原這塊土地上,七千多年前就開始放棄它,到始皇帝統一中國,基本上核心地區已經看不到這種地產稻米。

陵稻適合山地丘陵等難以灌溉的地區,而這些地區,都是蠻夷生活的地方。比如賈潛剛才口中的「六詔」,正是黔中劍南以西地區,和吐蕃及大小婆羅門國接壤。

張德決定「出口轉內銷」陵稻的念頭,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大河工坊開建之前,他就琢磨在「塞上江南」搞一把。

只是當時手頭的資源不夠,甚至可以說捉襟見肘,加上要防止長孫無忌告密及李世民強迫張叔叔讓他這個江南土狗尚公主,所以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但眼下,工科狗開了好些個分基地,除開將來的「高產稻」要引入,這種「低產稻」同樣要規劃。

說到底,不管是荊襄還是哪里,終究是人少地多。和一千多年後不一樣,這年頭不需要劃什么耕地紅線,也不需要什么開放二胎,而是你特么給老子可勁生,給老子可勁開生地!

此刻的荊襄,還不是什么「湖廣熟天下足」,被開的地方其實有限,這跟雲夢澤有關,也跟獠人有關。

而張德現在要做的,就是農業和工商業並行,把獠人從山寨中趕出來或者集中起來,或是漢化,或是被漢化,或是在作坊漢化,或是在礦場漢化,或是在墳地漢化……

人口有效管理,哪怕僅僅是一部分的有效管理,那么,這個時候,只要能保證食物供給,可以說人口增長是沒有上限的。這就要看張德是喊口號還是拿出真金白銀來勾引,對衣冠巨室喊口號,對販夫走卒泥腿子獠人拿出雞鴨鵝豬羊牛,結果如何,可以想象。

具體到陵稻,也就是旱稻上,張德並不打算讓普通農戶去種植這種低產作物,也不會逼迫本地獠人去學「六詔」那些苦逼。

陵稻種植,張德是打算「忠義社」自己消化。實際上,也只有「忠義社」能夠自己消化。

先,種植意願上,只有張德願意干;其次,大規模的丘陵山地需要的勞力不是一州一縣官方可以承受的;最後,低產作物只能靠廣種來沖量,這需要一定的組織……

巧的是,張德手上直接或者間接掌握了數萬倭奴、高麗奴、百濟奴、新羅奴。這些奴工中,戰俘不多,多是「被戰俘」,很多都是這幾個地方的普通底層。主要用途是在全國最大工地上獻祭,而獻祭之後剩下來的,一時半會兒又不能繼續獻祭,只能持續的給他們的人生每分鍾扣掉一秒鍾。

那么,這時候把多余的,甚至可以說無用的大量山區丘陵生地種上旱稻,這些隨時准備獻祭的奴工,不正好派上了用場嗎?

尤其是旱稻不需要太多照料,低產出歸低產出,可勝在穩定,旱澇都是一兩百斤左右打轉轉,可以說和大豆芋頭一樣,是可以作為一道人生保險來運作的。

如果貞觀一二三年的中原能夠聽從賈思勰的建議,以家庭為單位一年種個一畝幾分芋頭,又怎么可能餓肚子?

於是,在聽張德一番解釋後,賈潛想也不想,便道:「六詔陵稻,倒是可以多地試種,張公不若再調遣一批人來,各往河套、黔中、劍南、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