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現實和想象(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121 字 2020-12-24

卻見杜正倫上前道:「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某臨行時,聽過李涼州之子的狂放之言。」

你聽錯了,那是王安石說的……

最重要的是,李奉誡就說了前面兩句話,第三句,壓根就沒說過。而且老張相信,長安城是肯定沒人會這樣說的,於是不難得出,第三句話,是杜正倫通過前面兩句推導出來的。

「君至此地,我已知君所憂。」

老張把手中的炭筆一扔,ao紙上面是風車裝配圖。唐朝的風車只有縱軸,效果也很好,不過占地面積太大,所以還是需要幾百年後的荷蘭式風車,加個橫軸。用在漢水流域和湘水流域,對獠人諸部融入這個體系,是個很重要的工具。

「秀才是要在歡州置富民經濟?」

「勸課農桑效仿中國,只是還需另辟財源,如桑麻花椒之類。」

「歡州種稻不可效仿中國,南北寒暑變化,各有本色。如歡州交州,一年可種三季稻米,產量較之嶺南,只高不低。」

此事知道的人不是沒有,但官僚的本能就是怠政懶政,加上前往嶺南劍南做官都是一副死全家的模樣,更何況是安南。懶政的後果就是一刀切,官僚才不會管你是不是政策符合本地展,他要應付的就是上級,那么不管得出什么結果,鬧出多大的民怨,只要上級認賬,這事兒就可以揭過。

哪怕是有部族山寨叛亂,只要不鬧到波及數州,也只是罰酒三杯的事情。

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地方對中央來說,屬於保得住就保,保不住拉倒的情況。

像馮盎祖父馮寶,漢朝伏波將軍馬援那樣的人,封建時代本身就是鳳毛麟角。

「三季?」

杜正倫出身相州,相州雖然也種稻,但眼下主力還是糜子,一年雙季耕作已經相當不錯。現在因為解決了小麥加工問題,河南道很多地,現在也開始種麥。不過眼下因為水利設施的持續投入,稻米的畝產量,像芙蓉城蘇州及淮南道一些水稻產區,能在四石以上,而且是很穩定的產量。

「是三季不假,不過一年結余,卻未必有廣州高。」

老張一看杜正倫眼睛光,就知道他腦子里肯定在飛快地閃過「糧食大豐收」的大字。

「這是為何?」

杜秀才一臉懵逼,三季稻卻產量不如廣州,這不科學啊。

「安南幾無水利,各江河堤岸從未休整。田耕手段又幾近原始,每年入夏,海嘯風暴接二連三,倘使河口之地為海水倒灌,顆粒無收都是尋常之事。」

一番話說出來,讓杜秀才差點昏過去,他知道安南苦逼,但也只是瘴癘之地這樣的概念。而杜如晦說了啊,張德有辦法避免拉肚子拉死……

很顯然,問題不僅僅是蟲子特別大特別小特別狠的階段,連大自然都好像畫風有點不一樣。

一看杜正倫的表情,老張就知道,這貨心理准備還是不夠充分。

這也正常,就像老張以為自己能一夜連御數女,然而實際上一個蕭姝就差點讓他累死在榻上。

意淫畢竟敵不過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