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汊川縣令(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385 字 2020-12-24

輕松,那是因為規章嚴整,事物攤派有司處置,縣令但有不決之處,幕僚班底皆是「沔州師爺」,事無巨細,不說是交代的清清楚楚,但問事何處,那是明明白白。

不輕松,那是因為事情攤的都是極為廣大,哪怕只是長安聚居胡人愛吃的一把胡蔥,一次貨,居然也是五千貫到一萬貫的價錢。說到底,還是因為聯絡長安一事,是沔州長史府定下的規制,長官和商號,那是雙重作保,但有一個環節拖拉,搞不好就是幾千貫的損失。

原本裴行儉見那些地方縣令,只覺得「權勢一方」,至於「代天子牧民」,那是萬萬不曾見識。一縣長官,要將那些次等坐地戶破家滅門,不過是舉手之勞。

但這等行徑,於百姓而言,只有「威」,卻不曾有「敬」。

「郎君,前面就是碎料廠。」

「怎有恁大的氣味?」

「除了羊草,還有專門做蔥花,花椒碎的。」

「蔥花?」

「就是胡蔥丁,碎好之後分兩種,一種是濕貨,這家是汊川大戶,用得起冰,運到長安也能讓濕貨現用;另外一種是干貨,長安羊湯多用這個,坊間也多買汊川蔥。」

「價錢要高一些?」

「高得多,得有二倍多的利。」

嗤嗤嗤嗤……

水車有力地轉動著,帶動著碎料機,這些碎料機,各種型號都有。工人將物料從進料口送入,碎料機中的刀片旋轉,輕松將物料切碎,然後落入下方的裝料筐中。待一筐滿了,立刻又換上一只裝料筐。

這個片區,多是這樣的工坊,裴行儉也算是見多識廣,並不稀奇。不過當他看到一間新制工坊正在搭建門匾,便問道:「那邊是新開的工坊?」

「是家制粉廠。」

「麥粉?」

「聽說不是麥粉,而是做米粉、芋頭粉之類。」

「米粉?」

裴行儉沒見過,便去看個究竟。

「小的見過大令!」

縣令一到,商戶子弟拜了一片,不過正在忙碌的工人卻還是沒停歇,忙個不停。

就見有個古怪機器,管子中裝了個鐵制的柱頭,那柱頭是個螺旋狀的,讓裴行儉好奇不已。

「這是甚么?」

「回明府,這是個做米粉的器物。」

回話的是工頭,一邊說一邊吩咐人趕緊忙活,很快就將機子安裝妥帖,有個年輕後生,穿戴談吐和眾人不同,他對工頭道:「先試一下這根蝸桿合用不合用,要是擠出的米粉成色好,就不改了。」

「行、行,聽龐工的,聽龐工的……」

機器轉動,不多時,蝸桿套筒的一頭出料孔,不斷有略帶毛糙的米粉線被擠出。又過了片刻,這些毛糙的米粉線終於開始變得光滑,就有工人拿起剪刀,順勢就是剪斷,將一把米粉線,放在一旁的竹制盤籃中。

二十斤試做品挑了一些出來,就有人拿了出去。

裴行儉奇怪道:「這是作甚?」

「回明府的話,烹制一番,這些是要試吃的。」

不多時,就有酸湯粉、炒粉、蒸粉、涼拌粉等等七八種做法拿了上來。

原本裴行儉只是過來看個稀奇,這光景卻是食指大動,竟然有嘗嘗看的欲望。

大約是瞧見縣令的模樣,那被稱作龐工的,讓人端了一碗牛肉炒粉上來,筷子也是清爽干凈,裴行儉一看這樣,有些不好意思道:「那本縣就厚顏了……」

過了片刻,龐工問縣令:「不知合明府口味否?」

裴行儉臉色微紅,輕聲道:「且再來一碗。」

眾人頓時叫好,卻是給縣令喝彩的,那工頭也是精明人,連忙出去和人分說,又報給了東主聽。不多時,就有汊川縣專門制作牌匾的,被人定下了一面「來一碗」的牌頭,說是要往長安。

九月底,長安城外,多了一家名叫「來一碗」的米粉食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