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208 字 2020-12-24

李董為什么這時候會聽從馬周的建議,給新南市中學來個嘉獎?有些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這是李董看重李奉誡,想認他做干兒子呢。

實際上,是皇帝老兒准備給他死鬼兄弟「平反」,恢復李建成的「太子」身份。

惠而不費的事情,橫豎就是多弄點宣紙、筆墨、絹布,萬一能把長安鍛煉身體的親爹給膈應死,那就更好了。

前期准備李董自己沒做多少,基本就是他老婆在弄。比如鄭觀音,比如李婉順,現在安置工作做得好,不但有公務員編制,逢年過節還有補貼,可以說是很福利了。

貞觀十七年的唐朝,已經將霸權對手和地區小霸清掃一空,為數不多還在掙扎想要咸魚翻身的,也就只有高句麗殘黨,以及百濟、新羅余孽。當然了,新羅這個事情,李董是假裝沒有看見的。

高展可以掩蓋一切矛盾,李董可能未必理解,但他懂怎么操作。

現在把最後的一點點「建成余孽」安撫起來,那么危及皇位合法性的最後一點殘渣,也就算是清掃一空。

至於老董事長李淵,由他去吧。死了最好,不死也一把年紀了,還能指望李淵是劉備劉裕不成。

果不其然,大夏天的李董突然搞了這么一出,中暑倒地的外朝官僚都嚇的從地上爬起來表示有點冷。

李建成被恢復了「太子」身份,李董也不介意外人如何編排他,口水要是能淹死人,還要啥橫刀馬槊?

「五姓七望」紙老虎身份沒被戳破前,李董可以還很介意口水,現在么,噴,只管噴,噴的朕掉一根汗毛算朕輸。

歷時三年之久的歷法修訂,前後打了十幾個補丁,出版了好幾套,往里面加了點「天命」佐料,《貞觀歷法》最終版,終於以工具書、教材的方式,進入到了體制中。

在《貞觀歷法》之下,民部新增農事院衙門,農官序列,成體系地冒了出來。而且農事院衙門,是內廷外朝雙重領導,民部只有對農事院預算進行審計的權力,其余的,放屁不響。

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紛紛表示,莫非「大司農」要重現兩千石官威?然而李董壓根就沒打算讓農事院和民部度支衙門只能重疊,農事院的側重點,不在於「勸課農桑」,也不在於「統計農政」。

這是一個農業研究和指導性衙門,李董想要成立,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當時就問對過長孫無忌,想要把賈氏一股腦兒打包過來,只是後來放棄了這個打算。

到如今,卻是大不一樣的局面。只說河南,伴隨著洛陽對非農人口的瘋狂吸收,以及或溫和或暴力的「土地兼並」,舊式庄園經濟,被新式的庄園經濟所替代。不能說全面替代,但像洛陽長安這樣的城市,的的確確出現了這種新老交替。

奇葩的展狀況下,非但沒有出現帝國上升期小農經濟的蓬勃展,反而自然而然地擠壓了小農經濟的生存,乃至洛陽地區,舉凡「小農」,皆成「小資」。原先的百幾十畝永業田,只能說是小有產者。但在洛陽現行的市場環境下,某些身份特殊的農戶,比如羽林軍老卒,他們擁有的百幾十畝地,便是值錢無比,一下子從小有產者,變成了小有資產者。

作為統治者,京城是李董的核心利益,那么新式的庄園經濟既然成為主力,就不得不用新式的管理方式。

貞觀十六年統計稻米豐產,那么明年就多種麥少種稻,百分之八十的出粉率,通過新式的研磨技術,也足以支撐中原逐漸變換的食用習慣。

而其中,除了作為統治者必須承擔的固有糧食穩定責任外,有利可圖,同樣是李董要進一步細化管理農事的原因。

當面粉緊俏時,以李董手頭的田畝數量,哪怕只是薄利,一斤面粉抬高一文錢,多出來的,又何止是一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