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目瞪狗呆(1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073 字 2020-12-24

漢陽皮草碼頭,這個專用碼頭設置時間不久,不過兩年光景,已經成為轉運長安然後出關隴右至敦煌的重要起點。

這里不僅僅擁有大量的北方皮草,諸如鹿皮、熊皮、狼皮、貂皮之類,更有千里石塘運來的犀牛皮、鯨須、鯨皮、水牛皮等南海特產。

其中熊皮是敦煌方面配給軍官的高級保暖物資,由敦煌宮出面采買,交易記錄都是內府掌握。而犀牛皮和水牛皮,屬於鞣制好的半成品,拿到敦煌之後,再由敦煌的皮匠直接加工縫制,做成不同等級的皮甲,專門為了適應西域特殊天氣的作戰。

尤其是西軍,當初占據磧南的時候,曾經剿匪遭遇過波斯的王屬近衛軍,號稱「死亡軍團」。

當然軍團肯定是談不上,因為波斯大半國土淪陷,人口稠密區盡數陷落,「死亡軍團」早就投降的投降流竄的流竄,其中就有跑到西域諸國為非作歹給人做殺手混口飯吃的。

治安戰就是這樣,考慮的不是殲滅眼中的所有生命。唐軍小股部隊哪怕裝備再怎么精良,偶爾落單,便遭遇毒手。最後不得不讓安菩的騎兵承擔了大量的「警察」職能,這也是為什么會有「治安官」誕生的緣故。

而「治安官」因為作戰對象不成建制,又具備專業軍人的素質,幾番摸索之後,才選擇了皮甲,而不是重甲、板甲或者扎甲輕甲之類。

至於對付游牧部落,輕甲布甲甚至無甲都可以,戰斗接觸極快,結束也快。基本都是騎兵一個沖鋒的事情,反倒是要比對付窮凶極惡的「悍匪」要容易輕松的多。

又因為西域光復不久,人心未定,所以本地是禁絕甲具生產,但凡能制作甲胄的工人匠人,盡數遷往敦煌。整個西域,以皮甲為例,只是甲具材料的出口地,而不是生產地。

所有的西域甲具,都是從關內進口。而具備大批量生產半成品的地方,目前只有兩個半,武漢和長安各算一個,洛陽算半個。半成品終究不算成品,所以按照律例,沒有任何問題。

不管是政策還是說市場,武漢的皮革市場逐漸壓過長安,是不爭的事實。從貞觀十五年開始,沔州產的半成品,早就占據了關內道的大部分市場。除了內府采買之外,兵部的采購同樣是相當大的一部分。畢竟,也不僅僅只有西域才要用到皮甲,比如福州、建州等地,為了打擊海賊及越地獠人的反派,皮甲需求量最少也是兩個軍府。

貞觀年的府兵制還沒有敗壞,所謂虎死威風在,更何況別說李董這頭如日中天的霸主級猛虎,連老董事長這頭要死要死的「病貓」,續了一年又一年,眼下大概是撐到貞觀十八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早年皮甲還是貴的,兵部采購不劃算,但貞觀八年之後,皮甲的成本就越來越低。甚至還能做到制式統一,這就很厲害了。

東南沿海,只要能保證兩三個團的府兵披上皮甲,基本就是太平無事。哪怕是出現十萬人級規模的造反,也不過是五六百正規軍隨便切的事情。

雖然給人造成了一種武漢皮革業是靠政策吃飯,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從貞觀十六年,也就是去年開始,消費市場的比重已經極大拉升。

其中的消費主力,自然是長安和洛陽,洛陽更是極為誇張,早年入冬時,著棉袍者乃貴,到如今,脖子里不纏根貂,那一准不是「窮」就是「賤」。皮草的消耗,如熊皮,從貞觀十五年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貞觀十六年冬一躍暴漲到一萬兩千頭,只用了一個遷都。

而今年,武漢方面估計,熊皮最少要翻一番,也就是兩萬四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