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朝野「合流」(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102 字 2020-12-24

此時唐朝南北的套路各有不同,南國尤以廣州交州突出,李道興為了「兒子」,那也是蠻拼的。除了大力招募醫師之外,更是在交州設有同仁醫學堂的分館,開溝清淤幾乎是一年到頭都在做,干這種事情,人力總歸是不缺的,有交州蠻么?

自從穩住交州局面,李道興就又砸了重金,請來王太史的徒子徒孫測繪。目前有一個數據,國內知道的還不多,只有六部堂官以上才能曉得。為了這個數據,李道興還專門請張德幫忙轉呈一封《交州土地疏》給長孫無忌,然後由長孫無忌給了他的妹夫。

李道興用時一年多,對交州可耕地的測繪,得出兩千萬畝以上的結論。照這個數據,起碼就是眼下武漢的一半水稻田,而交州的農時相當早,二月就可以開種,用的稻種又比較奇特,是林邑早稻。因為林邑又稱占婆或者占城,這種早稻,也被稱作占城稻。

這種兩個月就能收獲的稻種,使得交州一年能有三季收成。前幾年水利投入不大,交州和廣州的糧食產出,還看不出什么優勢,但對著李道興把棺材本都砸出來給「兒子」鋪路,大力「投資」交州,交州的糧食產出,不管是總產量還是單位畝產,已經過了廣州。

二州人口差距極大,又同樣有大量的甘蔗田,但交州的糧食產量增長,較之廣州非常驚人。

自李道興掌控交州開始,水利工程包括了類似都江堰的交州堰。因為修建交州堰,在此地復建交趾城,上疏朝廷之後,便置縣交趾。故而交州堰又稱交趾堰。

交趾縣分水之後,西道江下游就越趨平緩,通航能力極大,到貞觀十八年時,河北纖夫拖拽八年造大船的景象,極為壯觀。

而這一段平緩的河道,因為有別西道江,廣州人多以交州蠻朱鳶部為名,稱呼其為朱鳶江,也有稱呼朱鳶河。但不管如何稱呼,交州蠻朱鳶部是不復存在的,李道興站穩腳跟之後,周遭二百六七交州蠻各部各洞剿撫並舉,其中就有朱鳶部。

眼下朱鳶部族人最多的聚集地,應該就是儋州的一個石礦包干區。

交州的蓬勃展,外朝並非沒有注意到,尤其是外朝連續在交州新置交趾縣、朱鳶縣,可見當地的人口在籍數量以及田畝在冊數量,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而且不僅僅是朝廷,民間力量同樣沒有放過交州,不管是因為張德還是王孝通,又或者說李道興李景仁父子本身,交州吸引了大量荊襄和江南的民間力量。

哪怕不是多么強大的力量,但積少成多,短短幾年之後,在交州廝混的南國底層人士,在交州也算是「有頭有臉」,而在交州的獲利,又使得這些人能夠「衣錦還鄉」,進一步刺激到了「底層鄉黨」對於海外的冒險。

朝野認知上的合流,也使得交州逐漸具備南海繼廣州之後又一個「重鎮」的條件。加上程處弼在西域的成功經驗,六部堂官以上的實權高官們,同樣決定繼續推行「由點及面」「經營重點」的方針。

這產生的結果,就是張德鋪開南海地圖,現唐朝勢力,或是像釘子或是像年糕,占著粘著,始終不離開重點優勢地區。

這是朝廷方針和民間意願的雙重結果,即便張德覺得如何匪夷所思不能理解,它便是實實在在就這樣生並且還不斷擴散。

「還真是有點瞌睡來了有枕頭的意思啊。」

幾經揣摩之後的老張,在辦公桌前,想起時下天竺內戰,西突厥「以奴換奴」,不由得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