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套路不簡單(1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438 字 2020-12-24

「前方黑幟處,披玄甲者是何人?」

站在樓船頂部的望角處,李世民將手中的望遠鏡遞給了牛進達。

牛進達伸開望遠鏡,閉上一目,然後定睛看去,半晌才道:「應是淵氏余孽。」

「噢?」

笑了笑,頗為玩味的李董負手轉身,回望馬周,「賓王,舊時朝鮮郡王,可有後裔?」

「支脈還是留了一些,以制高句麗權臣。」

當年堆砌堡壘修建城寨,一路堡壘工事修過去,直接困死耗死高句麗所有正規軍,打到後來,高句麗國內權臣也不得不把老本拼上去。實在不是權臣想要這樣,而是唐朝根本不進行決戰,也不進行談判。

不管高句麗方面派多少使者,都是冷處理,不接見不約談不驅逐,任由自生自滅。

鬧到後來,大概貞觀十四年的時候,有高句麗的使者,直接叛逃,以「賤籍」的形式,在幽州做起了小生意,也算是別開生面的求生之路。

高句麗面對當年的唐朝消耗戰,明知道下場艱難,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且國內君臣勾心斗角,不管是君主還是權臣,都必須謀求一次「決戰」,並且還要勝利,才能繼續維持國內的權勢或者翻盤。

然而唐軍屢次接觸,都是小股殲滅,大軍對峙,結寨聯營修城築堡,純粹就是拿錢砸。

至於平地野戰,高句麗方面是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他們所謀求的「決戰」,是在某個城池的防御戰,或者就是山區中的打爛仗。

但真正拖死高句麗方面的,就是山地爛仗,裝備差距太大,唐軍能夠「化整為零」的正兵,都是從河北河東抽調的「良家子」。這些人中的一些老兵,本就是當年干掉突厥的野戰軍。

凡是能從貞觀三年活到貞觀十四年或者貞觀十二年的老兵,家底及其豐厚,加上統軍府和兵部的補貼,以及李皇帝為了不足為外人道的利潤,而從皇家內帑調撥出去的「專款」。這就導致一個情況,這些「化整為零」的唐軍散兵,其披甲數量,罕見地接近百分之百。

之所以如此,這又和石城鋼鐵廠的兵部工部采購合同有關。

於是奇葩的情況就出現了,唐軍一個簡裝團,大概是兩百人的建制,幾乎是全團披甲,這個數量,差不多就是高句麗邊軍主力的中軍老底。

這不是什么特殊鞣制的皮甲或者竹甲,實打實的鐵甲。一個團和對方一個軍的持平,雖說是特殊情況特殊條件下造成的特殊對比,但這就是讓兩國各方勢力都不得不膽寒的現實。

鐵甲依舊在……

震動的不是高句麗國內君臣,整個唐朝內部,同樣是五味雜陳。畢竟,哪怕算學比不上武氏女,可正常「耕讀傳家」的基本算術還是過關的。

按照貞觀十四年之前遼地的配置,貞觀皇帝其實只要想,京畿重地,憋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全面鐵甲部隊,也不是什么難事。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大唐帝國有限責任公司的大老板貌似沒這么干。

當然了,四大天王以及候補天王們,都是理解的。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老子一根手指就能摁死你,還要啥狼牙棒?

更惡心的是,當時唐軍「化整為零」並不是純粹的步兵,一個團還配置了大量的戰馬、挽馬、馱馬。除了這些,如果是持續作戰,還會配置大概一個旅或者一隊的輜兵。這些忙著後勤的「兵」還不是在籍在冊的,其檔案泰半都是石城鋼鐵廠……

當然這依然不是最惡心的,唐軍在當時,因為某個老板實在是太有錢任性,飛鳧箭的配給是比照西軍,連胡祿都是一人二到五個。

還有更惡心的,倘使高句麗軍出城覓戰的邊軍是披甲精銳,那么幽州方面會臨時配望遠鏡給野戰團的校尉。

如有必要,石城鋼鐵廠還會租賃特制的河北大車,用法么,某條突厥老瘋狗在給他主子的密信中,已經詳細介紹。

反正河北刀客對這個也算是門清,何況河北邊軍?

至於軍事之外的手段,李皇帝雖說也花錢收買,但更多時候就是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