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功勞靠撿(1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312 字 2020-12-24

這年頭的宣州,還是有點名氣的,屬於南朝中小型世族扎堆的地方。明明東南西三面多山多丘陵,可偏偏養活的人口還真不少。

州治所就是那個「宣城太守知不知」的宣城,城外有山有水,是個典型的寶地。順宛溪順流而下,就能匯入蕪湖水,最終流入丹陽湖。

老張當年奮力鼓吹的「圍圩造田」,其實並不是什么新鮮法子,宣州諸地,但凡是有山水或是沿江的地界,都曾經用這個法子開辟新田。後漢末年到東吳建立,原本的丹陽湖還不像貞觀年這般小,它是被東吳動民力隔斷了幾個小湖泊之後,才逐漸行成現有的規模。

三國時期就已經開辟新田十余萬畝,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蕪湖米」。而「蕪湖米」的年產量,幾乎支撐了整個南朝時代,老張的授業恩師,那個要死要死沒死成的6老頭,在蕪湖水上游,靠近丹陽湖有個名叫「黃池」的地界,還有田地二三千畝。

這可都是老張還不認識6老頭的時候,吳縣男爵攢的家當。

二三千畝地,都是上田中的上田,畝產不敢說飆個一千斤,六百斤卻是有的,如此豐產,一畝地抵得上別人五六畝,說是「萬畝良田」也不為過。

「蕪湖米」之所以產量高,自然是跟環境有關系。氣候適宜、水利達、土地肥沃,可以說已經把稻田的產能給逼了出來。再要想跟「蕪湖米」爭個高低,也只能是「太湖米」、「交州米」、「廣州米」「巢湖米」。

然而這幾年因為種種原因,「廣州米」為「交州米」替代,大量的新墾田地,多是用來種植經濟作物。「太湖米」則是為「蕪湖米」替代,環太湖桑林規模,已經達到空前絕後的地步。

貞觀十八年的時候,蘇州的糧稅,居然已經到了從扶桑進口的地步,可想而知其中的瘋狂。

而此時的「蕪湖米」,一躍為揚子江沿岸最高糧食產區,饒是「洞庭米」「鄱陽米」同樣豐富,可畢竟地理特殊,頗有一點「山高皇帝遠」,於是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悲催。

朝廷的政策福利沒享受,虧倒是吃了不少。

唯有「蕪湖米」,因為地理特殊,其對蘇常淮揚等地的重要性,大概就是「長沙米」「洞庭米」對武漢的重要性。

宣州雖說在籍丁口並不少,但和蘇常淮揚比起來,就有點「小巫見大巫」。於是自然而然地,整個宣州最為突出的產業,並非是蘇杭淮揚所常見的絲麻器物,而是糧食。

整個宣州,以「蕪湖米」為基石,自貞觀十五年之後,就是整個大唐最大的民間米市。

舉凡臨近州縣,只要是有些閑散銀錢的,為了應對朝廷糧食稅賦,都會從宣州購入「蕪湖米」。

乃至這幾年的「蕪湖米」銷量,竟然成了一個指標風向標。當「蕪湖米」銷量大增,證明揚子江紡織業紅紅火火;當「蕪湖米」銷量下降,則說明揚子江兩岸紡織業行市有點不行。

其中的道理,也為相鄰各州縣揣摩了三分。「蕪湖米」銷量高,說明買米的老鐵口袋里小錢多啊,錢多說明日子好過生意好做啊;「蕪湖米」銷量低,自然就是相反的結果。

雖說道理不能如此粗暴解釋,但拿來做個指標,還是很有意義的。

更何況「蕪湖米」非是朝廷太倉常平倉之類官方糧倉,而是民間自行成的大型「米市」。市場看不見的那只加藤鷹之手,在這里能揮出最大的功效。

所以不管怎么說,宣州刺史這個位置,能是同志最好,若不是,也不能弄個到處搞事的賤人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