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艷刀(1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355 字 2020-12-24

「抗稅」一事讓南運河的漕運出現了大問題,若非海運和馬隊如今頗為成熟,加上洛陽諸倉積累豐富,換做前隋,早鬧出大規模的民變,根本不至於現在還只是扯皮的狀態。

錢谷的日子不好過,在揚州笑看風雲的李奉誡把「欽定征稅司」衙門的焦躁,全部都寫在了給張德的信里。

可以這么說,此次「抗稅」一開始的確是有人要搞錢谷,只是萬萬沒想到事情在這時候出現了變數,衙門里是了個小吏。

甚至老張懷疑,這小吏搞不好還是錢谷弄死的,正好把事情鬧得更大,到時候「抗稅」的有理也變得沒理。再大的委屈,你就能「殺官造反」了?就算小吏不是官,那也是體制人員,代表朝廷。

殺體制里的人,你就是要「造反」,你就是要上天,上西天。

「先生,會不會又是一樁『巨野縣』故事?」

有人在李奉誡那里打問著,李奉誡搖搖頭,笑道:「你瞧見楚州揚州的商賈日子難過了?」

「這倒是沒有,那幾十個鹽商還不是成日里開心,前頭還來這里貢獻了六百貫紙筆錢,著實闊氣的很。」

「是了么,都是一群壞心腸的在斗法,我等坐看就是了。真要是鬧大了,該平叛的平叛,該造反的造反,還能攔著誰不成?」

「先生倒是恬然觀景,可這光景南運河堵了一截,怕不是京城要鬧出動盪來。」

「京城是隨便動盪的么?」

李奉誡又是笑了出來,「舊年洛陽蓋了恁多倉,又不是擺設。百幾十萬張嘴,哪怕是人吃馬嚼,洛陽三五月也吃不空。再者,洛陽東西南北都有弛道,如今京畿哪是別處,也就是武漢能較量一番交通。實在是餓著了,長安城的米糧,也就是半日就到了洛陽,餓著誰也不會餓著天子腳下啊。」

「對了先生,聽說京畿多有皇庄『稼穡令』?」

「皇庄用人自然是精干之輩,這些個『稼穡令』,都不是泛泛人物。江漢觀察使府原先的席文書,如今就是在洛陽操持農事。」

李奉誡說的是張乾,揚州知道的人不多,也就是李奉誡這邊的人,才曉得一些跟腳。然後也就是揚州老李那里,對武漢一直追蹤式的跟進。

能夠了解武漢俊才誰是誰,有什么本領擅長什么領域,這本身就是一種優勢。如在李奉誡左右侍奉的這些年輕後生,瞧著十五六七歲,可門第都不算淺薄,橫豎「xx郡xx堂」之後,那是半點問題都沒有的。

普通人家子弟想要到李奉誡跟前「求學」也好「奉承」也罷,難度都是不小。如今李奉誡做的是「玩弄文字」的勾當,僅這一項,就把大部分庶民子弟給干趴下。這些年因為某條江南土狗偷偷摸摸「挖帝國主義牆角」的緣故,原本掌控在世家豪族手中的教育權,總算是被摳搜了一點出來。

可即便如此,也就是提高一個「識字率」。指望這些個庶民子孫能夠把文章做的花一樣,還不如讓他們去砍人,這還痛快點。

「雅俗之爭」為什么鬧的那般厲害,最後武漢這邊還是借了曹老爺子的光,堪堪懟過去,大部分時候還不是武漢這邊力,而是江淮江南兩地,那些個有錢沒權的人家,或是有點小權的人家,好不容出個「識字」的,偏偏因為不會做文章不會寫詩,於是一磚撂倒,實在是太過可惜,也讓人不服氣。

心有不平事,自然就奮力而起。

「金猴奮起千鈞棒」么,千古不變的道理。

指著寒門造世家的反,那是不可能的,但讓寒門帶著庶民一起鬧一鬧,也就差不多了。

即便是「雅俗之爭」過後,能寫點通俗易懂文章的年輕人,也不多見,大部分情況還是要跟著學。於是李奉誡本身就有自己的需要,那么但凡想要過來跟李奉誡學東西的,也就只能「擇優錄取」,倒也不是李奉誡有意如此。

「總編,要不咱們個文章?」

因為名氣大了的緣故,李奉誡重置了《揚子晚報》,從江都離開,跟魏徵老兒說了聲拜拜,就奔去揚子縣跟老李作伴。

一是江都做事還是麻煩,偶爾也要看看江淮總督的臉色;二是老李現在地盤也大了,給李奉誡弄個大褲衩一般的大樓做《揚子晚報》總部都不成問題;三是有些電視台不讓播的東西,在揚子縣地頭,就可以盡興地播放……

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三俗」小黃文,李奉誡也專門開了個小報出來,銷量基本能補貼《揚子晚報》的小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