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種什么(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116 字 2020-12-24

其實李芷兒說的還是有點保守,雖說朝鮮道的「神駿」水份很大,但價錢也不可能是突厥敦馬能夠比擬的。一百多匹精銳戰馬,行市高的時候,一萬貫打底;就算日子最太平那幾年,薛不棄原先斛薛部的榷場,也是五十貫,那時候單峰駱駝才十五貫,突厥敦馬才十貫。

「只要采伐金銀木石,這時候虧多少,往後翻倍補回來就是。再者,現在牙行倭奴價錢也在提,光人頭就夠數了。」

為了算好賬,李董手底的「會計」都夠組一個霸氣十足的會計師事務所了,這一趟李董那是打算連從海上飛過的扶桑蚊子,也要從它腿上剃點肉下來。

「照著朝鮮道熊州軍的用度,我看豆子用量不少。」

「妹妹的意思,也是種豆?」

「姐姐明鑒,江陰在胡逗洲試了幾年,大河工坊二號種的胡豆,早春下種,四個月收成,一畝能有胡豆四石多。一石胡豆交由江陰的面粉坊制作,能出粉大概一成,一萬畝地四千石豆粉,咱們在海陵縣東南有地三十萬畝,一年下來,供應扶桑行伍,應該是不成問題。」

實際上熊州軍肯定不會要一萬兩千石豆粉當飯吃,以罐頭、肉干為代表的新式軍需物資的出現,使得唐軍正兵的待遇相當高。讓他們再跟苦哈哈時候一樣吃糠咽菜,也不大可能。

豆粉拿來攤個煎餅就是了不得了,但熊州軍采買豆粉,肯定數量不會低。一來漂洋過海的價錢肯定不可能和原產地一樣,二來熊州軍上下也是要弄點好處的。

唐軍的各項物資,可能唐朝大兵自己覺得沒什么了不起的,比如糜子,吃膩了吃厭了不愛吃,可在骨力干人眼中,這都是好糧食,都是好東西。

再比如罐頭,西軍序列的軍官壓根不當個東西看待,要知道這玩意兒也是萬里迢迢從武漢運過來的。

然而東西一旦司空見慣,就沒辦法當寶貝,而勃律國諸部拿罐頭當什么?就差供起來上香再磕個頭。

同樣的,胡豆面粉在蘇州那肯定賣不出行市來,可到了扶桑,那些大國貴族還好,那些小國貴族,一年到頭自己也未必能吃幾碗大米飯,怎可能不要?

再者,收買山林水澤的部落,面粉這能填報東西的物事,那就是真金白銀一樣的東西。

扶桑金銀產量高易開采,反倒是不「值錢」,但軍用物資的面粉,這就不一樣了。而熊州軍又有渠道可以把交換來的金銀直接通過海路運回朝鮮道,朝鮮道是自己的地盤,那不等於就是匯款到家?

牛進達要采買胡豆面粉,也就是打個招呼的事情,買誰不是買?那還不如買認識的,還產量高的。

可以這么說,只要熊州軍願意,價錢抬一倍都是不虧。

橫豎采買的錢得兵部來掏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