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稱贊(2 / 2)

唐朝工科生 鯊魚禪師 1161 字 2022-07-22

後來為了以示恭順,蒙兀人將老巢讓了出來,交由唐軍校尉駐扎。多年忙活下來,確定了黑水榷場,是整個大唐帝國東北方向最遠的榷場。每年在這里的皮草交易,總價值都在五十萬貫以上。

可以說蒙兀人只要不擴張,小日子過的還是很舒服的。尤其是因為漠北禁絕游牧之後,定牧情況下的草場,也讓蒙兀人無法擴張人口,反而定居之後,生活更加安定穩妥。

這幾年唐朝流放人員的主要方向是西域、河中、嶺南,但隨著「黑水榷場」的興盛,原本可能要流放嶺南的人員,就要「闖關東」了。

死傷無數,不僅僅是死在路上的,每年的大雪封山,熬不過去的人太多太多。

只是去年開始,石城鋼鐵廠陸續修成了信號機,這才大膽地把唐軍散出去,並且鼓勵唐軍就地「開枝散葉」,效仿西軍故事。

「黑水榷場」隨後地位逐漸拉高,也就有了築城的必要,只是舉凡邊陲之地築城,都要考慮到反叛的可能性。好在蒙兀人倒也爽快,或許是怕重蹈靺鞨人覆轍,又或許實在是沒有擴張的本錢,索性由得唐朝隨意安排。

幽陵城,就是在這樣的和平環境下,順利修築而成。

這是一個軍事、貿易雙重功能的城池,人口成分相當復雜,靺鞨人、室韋人、蒙兀人、流鬼人、突厥人、扶余人、倭人……唐朝在這里設置了都督府,軍府配置極其齊全。

除了軍人之外,商隊商會數量也不少,還有專門做「商屯」買賣的,「糧食換產本」的成功,讓唐朝有了「一招鮮」。

本地的特色,就是「糧食換皮草」,「商屯」隊伍主要工作,長期以來都是開荒,但收益真心不低。

一年只能種一季,冬季全靠熬,但因為幽陵城在築城的時候,就考慮到了煤炭取暖的改進,這讓幽陵城相較黑水流域諸部,生存率大大提高。

再者,一年只種一季,糜子和小麥的產量都相當可觀。蒙兀人自己存下來的糧食,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現在能養活的部族人口,是以前游牧時期的五倍都不止。

通過結親或者說認干爹的方式,不少多子的蒙兀人家庭,就把小兒子們通過「分家」的方式扔出去求存。

主要方式和漠北差不多,在幽陵城認親之後,就能通過「介紹」的方式,前往朝鮮道當兵或者前往河中當兵。

這種轉變方式,要是沒有幽陵城這個新式城池的建造為根基,是萬萬不能做到的。

要知道,幽陵城是為數不多在邊陲地區,能夠保證糧食自給,還能略微對外支援的城池。

而督建幽陵城的監令,就是原太原宮倉監石順。

在特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下築造這么一個城池,需要用到的工程技術、工藝技術,顯然是有別於中原或者其它地方。

老張稱呼石順一聲「老先生」,也的確不是為了客套一下。

到了他現在的地位身份,也沒有必要跟一個閹人客套什么,純屬佩服石順在土木工程技術上的腦洞巧思。

「明公居然對幽陵城也知曉?」

石順很是訝異,他當年也圍觀過文宣王廟,當時只覺得「巧奪天工」,後來嘛……天工就把文宣王廟又奪了回去,但不管怎么說,石順更佩服張德的手段。

「君築城『幽陵』,可比宇文愷。」

「不敢當……」

聽到張德的稱贊,石順又是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戰戰兢兢,惶惶恐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