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廿六探花郎(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298 字 2022-07-12

這叫「開府建牙」,一個翰林院編修,一步踩到這兒,豈不是「一步登天」了嗎?

還有,船政是「新政」,是「洋務」,關貝子怎么會找一個……翰林來辦這個差使呢?

因為反對新政的聲音主要出於言路,所以「新派」、「舊派」,都有一個錯覺:言路上的人最為守舊,抱團反對「新政」。

因此,也開始有人批評言路「只擅空談,不曉實務」,激烈點的,直斥「腐儒誤國」,甚至「投畀豺虎而無所惜之哉」。

之前,大家都隱隱地有個感覺,關貝子天天盯著言路,言官也好,講官也罷,稍不如意,便「啪」地一個巴掌扇將過來。翰詹科道,在他面前,動輒得咎,下面已頗有「關某人刻意鉗制言路」的說法在流傳了。

現在,這個說法可站不住腳了!

翰詹科道這些「清秘之地」立即熱鬧起來,人們毫不掩飾自己興奮的心情,眾**譽:關貝子慧眼識英才!

誰還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許多人心里**辣的,這下一位「英才」,會不會就是我呢?

有原本反對新政的人,開始對新政「轉變觀念」了。事情明擺著,想走張香濤這條路的,第一,得支持「新政」——這不消說;第二,得了解「新政」。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不然,關貝子怎么能看得上你?

張之洞自然成了翰詹科道的「明星」,賀客盈門,他面上含笑謙遜,心里如墜五里霧中:是啊,關貝子怎么會看上了我呢?

張之洞先去賢良寺拜左宗棠,這是他的「薦主」。

左宗棠自然又大談他的西征,張之洞耐著性子聽著,覺得差不多了,乃向左爵帥請教福州船政局的差使。左宗棠倒也知無不言,只是說的都是「現狀」,張之洞問他今後該如何措手,左宗棠難得不肯發表更多的意見,而是說:「這得向關貝子請益了。」

於是,第二天,張之洞整肅衣冠,來拜關卓凡。

這是關卓凡第一次和張之洞謀面,這位原時空和曾、李、左齊名的晚清重臣,關卓凡留在腦海中的印象,都是他晚年的:一部長長的白胡子,既儒雅,又氣派。

眼前二十九歲的張之洞,卻是瘦得跟猴子一樣,寬大的朝服穿在他身上,松松垮垮,走起路來,飄飄盪盪。

關卓凡暗笑,一定是形容不足,才留了一部超長的大胡子,以為「補充「。

張之洞給關卓凡行禮請安,關卓凡親手相扶。

張之洞站起身後,關卓凡握著他的手,歡然說道:「香濤,久聞大名,終得識荊。『志學則解元,廿六探花郎』,真正了不起!」

古人十五歲為「志學之年」,張之洞直隸南皮人,十五歲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為「解元」;二十六歲中進士第三名,為「探花」。這兩件乃張之洞生平大得意事,關貝子一見面便說起,張香濤不由滿面歡容。

而且,「志學則解元,廿六探花郎」這句話,張之洞是第一次聽到,入耳通體舒泰,就像吃了人參果一樣舒服。

當然是「第一次」,因為這是關貝子自己編排出來的。

主人請客人換了便服,然後落座看茶。

張之洞感謝貝子爺超擢,深恐自己才疏學淺,有負所托,實在惶惑。

倒不都是客套話,張之洞對「新政」雖然一直密切關注,但並沒有真正涉獵,他直到現在,還是不曉得,關貝子為什要挑自己「發財」。

關卓凡微微搖頭,說道:「香濤,萬不可妄自菲薄。我看人從不走眼,張香濤外務虛而內務實,這份差使,你盡管放手去做,一定做得好!」

張之洞飄飄欲仙,「外務虛而內務實」,明天,這七字考語流傳出去,張香濤就要聞名天下了!

關卓凡用張之洞,算是「一石多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