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如中魔怔(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034 字 2022-07-12

「太後東巡」的隊伍,在北京城內的行進路線,是由大清門而正陽門,自正陽門出內城;由正陽門而永定門,自永定門出外城,然後迤邐而南。

這支隊伍,在北京人的想象中,應該是龍旗蔽日,華蓋相承,花衣蟒袍,翎頂輝煌;滿眼鉞、瓜、斧、鐙,盈耳金、石、絲、竹。太後、皇上「出巡」哎——說書的不是這么說的么?唱戲的不是這么唱的么?老輩人不是這么講的么?

而眼前的隊伍,除了最前邊的兩桿在風中獵獵作響的「軒」字旗外,什么花樣也沒有了。

似乎應該有些失望——可是,且慢,北京人還從來沒有見過精氣神兒這么足的一支軍隊!

士兵們都騎在馬上,寒風如刀,人兒和馬兒,卻統統抬高了頭,挺高了胸脯。清晨的陽光照耀著,每一匹戰馬身上都閃著油光,每一個士兵的臉面,都像雕塑出來的一般。

哇哦,真正叫「人強馬壯」!

打橫望過去,馬頭跟馬頭一條線,馬尾跟馬尾一條線,馬背上的人——嘿,還是一條線!

一水兒筆挺的洋軍裝,一水兒閃著寒光的洋槍!

黑頭發、黃皮膚,著洋裝、掛洋刀、挎洋槍——可是,比洋兵還精神!

這是「咱們的兵」啊!

這一切,交織成一副充滿異樣魔力的畫面,令道路兩旁的人們如中魔怔。

自禮兵隊出現在距大清門最近的人群的視野中,到最後一隊騎兵馳出了永定門,歡呼聲如同沸騰的海潮,始終回盪在北京城的上空。中間,還夾雜著無數鞭炮的的響聲。

許多人還自發在門口擺上了香案,朝天禮拜。

拜什么呢?給聖母皇太後行禮嗎?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這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情愫,一時之間,當事人自己也不甚說得清楚的。

洋裝、洋槍,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既烙著屈辱和恐懼的印記,同時,也是威懾和力量的象征。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洋務」也好,「衛道」也罷,都太「形而上」了,他們看事情,只會本能地著眼於利害相關。當洋裝穿在自己人的身上,洋槍握在自己人的手中,老百姓的潛意識中,會認為「威懾和力量」已為自己掌握。

這個體認帶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令他們欣喜不已,興奮莫名。

更重要的是,他們昨日所聞,今日所見,讓他們相信,這個「威懾和力量」的掌握,不是花架子,是實實在在的。

十九世紀中期,還沒有什么精確制導、超視距打擊,一支軍隊的戰斗力,可以說百分百體現在其精神風貌和步操水平之中——反過來說也一樣:一支軍隊的精神風貌和步操水平,基本上決定了其戰斗力的高下。

至少可以這樣說:一支看上去吊兒郎當的軍隊,未必一定沒有戰斗力;但一支精神抖擻、整齊劃一的軍隊,卻是一定有戰斗力的。

老百姓本能的觀感其實是非常准確的。

還有,無數史實都證明了:筆挺的制服、犀利的兵器、整齊的隊列,組合在一起,是在最短時間內激起受眾自豪、驕傲和服從的狂熱情緒的最佳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