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烈火烹油(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180 字 2022-07-12

特別是某些事情,其實只是觀念問題,並不直接傷害反對者的切身利益——這種時候,只要「上頭」足夠強硬,反對者遲早會偃旗息鼓。

洋人進京、進宮,以萬國公議的禮儀,覲見皇上和太後——就屬於這種性質。

對外來事物,由「脫敏」而「接受」,由「接受」而「歡迎」,在這種心態下,技術、制度、文明的引進、更替,才成為可能,才會事半功倍。

嗯,勢頭很好啊。

關卓凡還有一個收獲,看似並不起眼,但其實意義重大:

「訪華代表團」給中國政府的文書,漢譯的名字,正式采用了「照會」二字。

「照會」在中文中,有以上凌下之意,朝廷對藩屬行文,就多用「照會」一詞。因此,道光二十年之前,朝廷行文洋夷,有時會用「照會」的字眼,但倒過來,卻是「違制」,是絕對不予接受的,一定要洋人用「申呈」、「稟貼」等說頭。

道光二十年之後,洋人不肯再低聲下氣了,要求行文用詞,「彼此平行」。這個皮,一扯就扯了二十多年。對此,朝廷一直含混推諉,中國和西洋諸國文書往來,其實弄成了各說各話的局面。

美國請軒軍「助剿」,駐華公使蒲安臣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遞的那份《請准華爾等募義勇赴美平亂貼》,就是一份「稟帖」。那一次,是美國有求於中國,在文書的格式、詞句上,不能不屈己從人。

這種字眼上的較勁,源於陳舊的「天朝」體制和觀念,對正常的外事往來,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如果不改,中國就無法和「文明國家」展開真正的正常交往,近現代化神馬的,也就不必提了。

借「美利堅訪華代表團」的東風,朝廷終於以明發上諭的形式,正式宣告:從今以後,對泰西各國行文,「彼此平行」,一律都用「照會」。

外交文書,「彼此平行」,各用「照會」之說,其實在辛酉之後,便已既成事實——不然你的文書,人家根本不接。這道上諭,只是對於這個事實予以了官式的承認。不過,各國駐華公使館,依然對此一致表示歡迎。

「照會」分「正式照會」和「普通照會」,「美利堅訪華代表團」發出的「照會」,是這道上諭發布後,中國政府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照會」。

*

*

門房來報:「英吉利國公使阿禮國爵士求見。」

關卓凡接過帖子,見上面端端正正寫著具名「教愚弟阿禮國頓首」——是漢字,還是毛筆寫的。

不由一笑:「他也學會這一套了。不曉得若講起『禮儀』,合不合他駐華公使的身份?」

掏出懷表來看了看,剛交申初,點了點頭,說道:「他倒是准時——請阿禮國爵士書房見面。」

外國公使和中國官員談公事,正常情況下,地點不是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就是在顧問委員會,拜訪私宅,是很少見的情形。

這意味著,這一回,阿禮國要和關卓凡談的事情,第一,十分緊要;第二,不宜入第三者之耳。

*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