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黃雀行動和榫卯計劃(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604 字 2022-07-12

留意到這個情況的人不多,就算注意到了,也不以為意:軒親王身上的差使太多、太重了,現在連入直弘德殿的辰光都拿不出來,哪里還有多余的精力去照應宮中的宿衛?

但關卓凡自個兒,卻不能「不以為意」。

「御前大臣」也是非常重要的頭銜,帶上這頂帽子,就意味著成為了「上頭」最親信的重臣、近臣。外臣入覲,要由御前大臣「帶班」;御前大臣自己覲見,卻不必「遞牌子」,直接請見可也。

另外,御前大臣也能夠代表「上頭」,管理「乾清宮侍衛」和「御前侍衛」等「內廷侍衛」。

紫禁城的侍衛中,「乾清宮侍衛」和「御前侍衛」這兩種「內廷侍衛」,地位是最高的。從乾清宮開始,就算進入內廷,宿衛內廷,是最受信任的親貴子弟才能充任的差使。其中,「御前侍衛」,顧名思義,在御前「行走」,和「上頭」的距離最近,較之「乾清宮侍衛」,又更進一步了。

不過,乾清門以南,屬於外朝,外朝的宿衛,就不歸御前大臣管了,統領紫禁城宿衛全局的,還是「領侍衛內大臣」。

「領侍衛內大臣」並不止一人,滿員的時候,上三旗每旗二人,一共六人——當然,滿員的時候很少,即便滿員,起核心作用的,也只有一到兩人,譬如文宗時候的肅順。

現在的格局也差不多:幾個領侍衛內大臣中,真正掌握實權的,只有醇王一人。

關卓凡確實沒有時間,去一手一腳的布置、安排、管理紫禁城的宿衛,不過,有時候,叫某人兼署「領侍衛內大臣」,並不一定要他負責什么具體的工作,更多的是「上頭」對其信用的一種表示——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宮的保安,只有最親信的大臣,才可能被賦予這個重任。

祺祥政變後,恭王兼領「領侍衛內大臣」,就屬於這個性質。

如今,兩宮皇太後對關卓凡的「信用」,本應該在當年的恭王之上,卻沒有兼領「領侍衛內大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也許,什么問題也不說明,僅僅是兩宮皇太後沒有想到兼領「領侍衛內大臣」的特殊含義,覺得關卓凡忙不過來。

慈安念不及此,並不奇怪,可是以慈禧的細心和精明——

也許,當年,兩宮皇太後根本不想恭王兼領這個差使,不過迫於形勢,不得不作此安排罷了。

垂簾聽政之初,恭王勢力,籠蓋朝野,實在是凌駕兩宮皇太後之上的,朝廷上下,進退黜陟,秉承的全都是恭王的意思。

派恭王兼領「領侍衛內大臣」,不是什么真正的「信用」,而是不得不行的虛與委蛇。

恭王跌倒,兩宮皇太後不再需要與恭王虛與委蛇了,他的「領侍衛內大臣」,便和「議政王」一起拿掉了。

兩宮皇太後沒有叫關卓凡兼領「領侍衛內大臣」,難道——

若說這姐倆兒對關卓凡的「信用」,達不到叫他兼領「領侍衛內大臣」的程度,甚至還不如醇王,似乎並無是理,那么,只剩下以下一種解釋了:

再「信」,再「用」,哪怕已經有了肌膚之親,在她們眼里,關卓凡也還是一個臣子。既為臣子,就有適度「抑制」的必要,外朝,已經「托付」給了關卓凡;內廷,不能夠還叫他掌握,不然,真正叫「脅迫內外」了。

不論出於什么原因,關卓凡台面上的權力,不及於宮中宿衛,可是,他又有插手宮中宿衛的需要——既為「交通消息」,更為「有事之時,緩急可恃」。

那么,就只好暗地里滲透了。

這個「滲透」,如果僅僅限於「交通消息」,難不到哪里去,願意巴結軒親王的侍衛多了去了,可要做到「有事之時,緩急可恃」,就難了——這意味著,必須在侍衛中找到真正肯拿命出來賣的人。

國初的時候,紫禁城侍衛,全部出自上三旗,後來,范圍慢慢擴展到下五旗,不過,全部都由滿蒙親貴子弟充任,普通的旗人,幾乎是沒有的。康熙朝,侍衛中開始出現中、下層的旗人,漢軍旗也加入了進來。雍正朝以後,由武舉一途,再替漢人開了個小小的口子。不過,如前文所述,漢人侍衛的數量極少,從沒有能在侍衛系統內做到高位的,整體來說,無足輕重。

這些措施,基本保證到了大內侍衛對保衛對象的忠誠度,也為關卓凡對侍衛系統的滲透,大大增加了難度。

不過,既開了口子,再小,也是有機可乘的,軍調處最終還是達到了目的。

這個目的是如何達到的,容後再表。

至於「黃雀」,嗯,沒錯,就是小皇帝。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