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 痛駁?(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620 字 2022-07-12

「屁!什么『小宗』、『大宗』?不都是從人嘴巴里說出來的?今兒說人話,明兒說鬼話,很稀奇嗎?人家長大了,親政了,掌權了,照應回自己的本支,你有法子?前明的朝臣,那么橫,到底還是拗不過做皇帝的,本朝……哼!」

「也是,也是!嗯,如果真的從『近支』變成了『遠支』,那可就熱鬧了!爵位、差使、出息,『近支』、『遠支』,那個差別,大了去了!」

「所以啊,我覺得,寶廷這一嗓子,弄不好,就是哪個『近支』的王爺在後面搗鼓,支使他出面嚷嚷的呢!」

「嗯,就是說,這份家業,與其叫『外人』拿了去,還不如叫自家的女兒承繼呢!——自家的女兒做了皇帝,咱們還是雷打不動的『近支』啊!」

「就是這個話!」

「不過,寶廷可是『遠支』的……」

「嗐!『遠支』的多了去了!能落著好處的,只有選出了嗣皇帝的那一支,其他的支庶,現在是『遠支』,將來還是『遠支』,有你一兩銀子的好處?你說,嗣皇帝有可能從他們老鄭家選嗎?」

寶廷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人。

「這個…確實不可能!肅順、端華兩兄弟,剛被殺掉沒幾年呢!」

「這不就結了?反正,嗣皇帝不論從哪一支挑,我這一支,左右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自己個兒就更加不必說了!可如果——」

「可如果榮安公主登了基,我這份兒『擁立之功』——」

「嘿嘿,明白了吧?——就是這么回事!」

……

大伙兒一邊兒口沫橫飛的議論,一邊兒盯著紫禁城的動靜,看看「上頭」拿寶廷的這份折子怎么辦?是「交議」呢?「留中」呢?還是「駁回」——甚至「痛駁」?

如果「交議」,就是說,「上頭」認為,這份折子是有討論的價值的,既然「是有討論的價值」,那么,大多數情況下,「交議」就代表了「上頭」的這樣一種傾向性:折子里的觀點未必都對,提出的方案也未必都可行,但是,「不無可取之處」。

據此邏輯,寶廷「為文宗顯皇帝血嗣未絕仰祈睿鑒事」一折若「交議」,幾乎就意味著,「上頭」有意立榮安公主為帝了!

當然,也有例外,譬如,「鐵路大辯論」的時候,徐應祥「瀝陳鐵路勢之不可行者八、無利者八、有害者九等事」一折,就是「交議」。不過,那次「交議」,是為了樹一個打槍放炮的靶子,這一次,就算「上頭」不贊成寶廷的觀點,也絕不會往大里鬧這個事兒——還嫌現在的麻煩事兒不夠多么?

何況,榮安公主是什么人?那是母後皇太後的愛女、軒親王的福晉!「上頭」會沒事找事,自個兒抽自個兒的嘴巴么?

所以,如果「上頭」不贊同寶廷的觀點,比較溫和的做法是「留中」,也即「淹」了——就當你從來沒有上過這個折子;激烈點兒,在折子上批一句「殊屬非是,原折擲回」,也就是了。這,就算「駁回」啦。

不過,不贊同可以「留中」,「留中」卻並不一定代表不贊同。如果「上頭」雖然贊同折子里的觀點,但認為目前的條件不夠成熟,折子里的提議,暫時還做不來,也會「留中」。這種情況下,對上折子的人來說,「留中」也算是一種保護。

譬如,文宗賓天之後,顧命八大臣襄贊政務,慈禧暗中支使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上折請行「兩宮垂簾」,那個折子,就被慈禧「留中」了。

那個時候,顧命八大臣大權在握,「兩宮垂簾」是絕對做不來的,慈禧自己亦心知肚明,董元醇的折子,真正用意,不在垂簾,而在折子中的一句「於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

這個「親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除了恭親王,再沒有別人了,慈禧想用這個手段,激化恭親王和肅順的矛盾,如此一來,恭親王就不能不和自己組成對付肅順的「統一陣線」了。

這個計劃,設計雖巧,卻過於魯莽行險,恭王和肅順的矛盾還沒有激化,慈禧自己和肅順的矛盾倒先激化了。

肅順等八大臣,絕不肯叫董元醇的折子「淹」了,一定要兩宮下旨「痛駁」。君臣之間,話愈說愈擰,慈禧意氣起來,竟然直接在董元醇的奏折上用印——准奏!

顧命八大臣隨即「擱車」,癱瘓中樞,封鎖宮禁,事實上軟禁了兩宮皇太後,掀起了絕大的風波。

這個道理,放到寶廷的折子上,也是一樣的。有人就認為,寶廷之議,荒謬絕倫,「上頭」絕對不應該「留中」,不但要「駁回」,還要「痛駁」。

誰持這個觀點呢?

醇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