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王爺大喜!兩位皇太後大喜!(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2334 字 2022-11-11

殊不知,戲文的翻譯,和普通說話的翻譯,哪里能夠相提並論?不要說關卓凡的文學功底,不過平平,就是正經翻譯大家,倉促之間,也未必能做到「信、雅、達」,如果詞不達意——照慈禧這個安排,這幾乎是必然的——豈非叫洋公主雲山霧罩,進而小覷了俺們的「國粹」?

而且,「台上一邊兒唱著,台下一邊兒講著」,中間還得插進一個翻譯的,那么,到底叫人家是聽台上的唱呢?還是聽台下的講呢?一雙眼睛,兩只耳朵,忙得過來嗎?

慈安、慈禧姐兒倆自以為的「四角俱全」,其實實在「全」不到哪里去。

不過,再難的差使,也不能難倒咱們輔政王啊。

敦柔公主將戲碼兒包括戲班子、角兒什么的都定下來了之後,關卓凡派人招呼相關戲班子,將戲詞形諸文字——這必須由戲班子自己來寫,因為同一出戲,不同的戲班子,戲詞兒常常不完全一樣,就是說,一個戲班子有一個戲班子的「版本」。

這些戲詞兒,某種意義上來說,都算戲班子的「秘本」,師徒口耳相傳,通常情形下不外傳的,不過,輔政王的壓力和誘惑,自然是沒有人可以抵抗的住的。

關卓凡要戲詞兒干什么?

找人翻譯呀。

攏共八出戲,除了要把戲詞兒統統中譯英,還要加上劇情概要、人物簡介什么的,端的是時間緊、任務重,關卓凡為此組織了一個班子,其中有華有洋,都是兼通中、英兩國文字的,被後世吹捧為「近現代中國文化西向輻射之濫觴」的「敦柔工程」,就這樣倉促上馬了。

「敦柔工程」倒也准時完工了,質量如何,關卓凡亦無暇細辨,刊印什么的,肯定是來不及了,只能叫人手抄數份,到時候,維多利亞公主、露易絲公主、敦柔以及關卓凡人手一份,戲本兒中英具陳,哪一出、哪一折、包括「過門」什么的,都標注清楚,傳戲的時候,根本不用關卓凡翻譯,只敦柔在一旁略加指點,客人就曉得台上唱到了哪里,再對照戲本兒,台上唱些什么,也就基本明了了。

嗯,這個戲本子的功能,大致就相當於「字幕」了。

效果如何?

很好,很好。

戲本子是提前一天,就送到了釣魚台國賓館,開鑼之前,維多利亞公主姊妹已經打了底兒了;開鑼之後,加上「字幕」的幫助,兩位洋公主,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實質性的理解障礙。

最重要的是,不比關卓凡這個樂盲,維多利亞公主、露易絲公主,都有很深厚的音樂素養,露易絲公主尤甚,鋼琴、小提琴的水准,都是直追專業大家,她們都對中國戲曲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對於兩位洋公主來說,台上的表演,確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歌劇——這一點,咱們慈禧姐姐還真沒有說錯。

維多利亞公主、露易絲公主對中國戲曲的興趣,並沒有止於這一次傳戲,她們回國之後,以贊助人的身份,將此時手中的戲本兒,付梓出版,而且,是英、德兩種文字各一個版本,曰《梨園拾萃》。

這本書,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發了一股席卷全歐的「中國戲曲熱」,並最終導致了「中國戲曲親善團」歐洲巡演的成行。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暫且按下不表。

台上緊鑼密鼓、一個個使出了渾身解數,頤樂殿內,除關卓凡之外,人人聚精會神,就在這時,一個太監從大戲樓後轉了出來,貼著右側的看戲廊,向頤樂殿快步走來。

既從大戲樓後轉出來,就是從正門進來的——這不去理他,問題是,台上的《白門樓》,正唱到緊要之處,呂奉先雙手合攏,正擺個「上銬」的身段,婉轉哀鳴,殿內的貴人們,除那個樂盲之外,人人提起了心,太監、宮女,更是個個屏息,這個太監,怎么敢迎面匆匆而行呢?

關卓凡看戲看的最不專心,所以他是頤樂殿內第一個留意到這個太監的——看服色,咦,居然是四品!

太監四品,就是「宮殿監督領侍」——這是太監的「頂銜」了,頤和園里,可沒有這樣的太監啊。

玉瀾堂總管孟敬忠,從四品;樂壽堂總管李蓮英,正五品。

關卓凡馬上就認了出來:來人是乾清宮總管黃玉敬。

心里不由「咯噔」一聲:黃玉敬趕到頤和園來,只能是為了皇帝的事兒!

皇帝自打那一天著了涼,就一直有點兒病怏怏的,莫不成——

他的心,馬上提了起來。

正待細看黃玉敬臉上神情,那邊廂,負責是次傳戲現場提調的李蓮英,已經迎了上去,遮住了視線。

這時,頤樂殿里其余人等,也留意到了來人的異樣。

黃、李二人交頭接耳片刻,李蓮英轉過身來,對台上做了一個「停止」的手勢。

咦!居然也不跟「上頭」做任何請示,就自作主張「止樂」了?!

李蓮英是何等小心謹慎的一個人,可從來沒有干過這么唐突的事兒!

台上立即樂止聲歇,呂布、曹操、劉備,都放下身段,微微俯身,垂手恭立。

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兒!

黃玉敬快步走到階前,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他請了一個「總安」,抬起頭來,吊著公鴨嗓子,高聲說道:「王爺大喜!兩位皇太後大喜!」

大喜?

呃,還有,次序不對啊——「王爺」怎么能夠排在「兩位皇太後」前頭?

這時,大伙兒都看清楚了,「宮殿監督領侍」滿臉歡容。

頓了頓,黃玉敬用他能夠用的最欣喜的語氣說道:

「皇上有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