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埃姆斯密電的雷,該引爆了(1 / 2)

亂清 青玉獅子 2070 字 2022-11-11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亂清最新章節!

關卓凡之所以可以對阿禮國拍胸脯、打包票,說什么「到時候,法國人一定自顧不暇,絕不會有多余的精神氣力,來管埃及的事情,特別是中國和埃及的事情」,「歐洲的事情,國內的事情,法國人且忙不過來呢」;更言之鑿鑿,「法蘭西、普魯士之間,必有一戰,而且迫在眉睫了」,「說不定,咱們一回到北京,法、普宣戰的消息,就出來了」,雲雲,這是因為,在他電召阿禮國「即過廣州一敘」之前,接到了腓特烈王儲和卡爾親王的電報,說他們已經到了威尼斯,接下來,倍道兼程,不日將回到普魯士。

腓特烈王儲和卡爾親王為爭取時間,同阿禮國一樣,也選擇了穿越蘇伊士地峽這條路線,蘇伊士下船,換火車,亞歷山大上船,由地中海而亞得里亞海,最後,威尼斯下船,回到歐洲。

按照中、普雙方的默契,腓特烈王儲、卡爾親王一經抵埠威尼斯,不待他們入境普魯士,柏林那邊兒,便發動「埃姆斯密電事件」,兜頭兜腦,給拿破侖三世一個大耳刮子。

這一巴掌糊上去,法蘭西上上下下,必一片義憤填膺,輿論鼎沸之下,「埃姆斯密電」今天見報,明天,法國就該向普魯士宣戰了。

中、普逼法歐洲、亞洲兩線作戰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而腓特烈王儲、卡爾親王兩位,一回到柏林,便可參與軍隊動員,准備指揮作戰了。

關親王掐指一算,基本上就是自己結束「視察防務」、回到北京時候的事兒了。

所以,既然阿禮國已經到了香港,那就趕緊將他叫了過來,將戰後中、英雙方如何瓜分蘇伊士運河一事敲磚釘腳了先。

那么,何為「埃姆斯密電事件」呢?

咱們先對其背景因果,做一個簡單的復盤。

西班牙以普里姆為首的自由派,得到花旗銀行的金錢資助和普魯士政府的暗地支持,發動政變,推翻了伊莎貝拉二世;王位空懸,攝政團欲迎立巴伐利亞的利奧波德王子為新國王,遭到法國堅決反對,為此,法駐普大使貝內代蒂受命向普魯士政府提出「嚴正交涉」。

貝內代蒂先後三次拜訪普魯士首相俾斯麥,要求普魯士回絕西班牙的邀請,每一次,俾斯麥的回復都是冷冰冰的——「這是西班牙和巴伐利亞之間的事情,普魯士作為第三者,無從置喙,法國若不以自己亦為第三者,就請直接去找西班牙和巴伐利亞辦交涉。」

貝內代蒂在俾斯麥處碰了一鼻子灰,曉得再糾纏下去,也不會有什么結果,於是,轉而求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

初初之時,威廉一世秉持既定的立場,給貝內代蒂的答復,和俾斯麥的,並無二致——當然,意思雖然一樣,措辭要婉轉許多。

不過,大約就是因為國王陛下太客氣了,貝內代蒂以為有隙可乘,於是,一次又一次,糾纏不休。

貝內代蒂說,巴伐利亞為普魯士附庸,舉世皆知,絕非俾斯麥首相說的,普魯士於巴伐利亞,「無從置喙」。

威廉一世說,普魯士尊重每一個德意志邦國的主權和獨立,一向不干涉他們的內政。

貝內代蒂說,巴伐利亞既為德意志邦國,利奧波德王子出任西班牙國王,便代表了整個德意志的利益和意志,這絕非巴伐利亞一邦一國之內政!

這個,嗯,若國王陛下實在不方便親自出面,本人願意代表國王陛下去和巴伐利亞辦交涉,只要國王陛下親表明相關態度,並筆書信一封即可。

法國駐普魯士大使,跑到和普魯士同為德意志邦國的巴伐利亞,代表普魯士國王辦交涉?

身為歐陸第一大國的大使,居然說出如此荒唐的話來,威廉一世實在是受不得這個貝內代蒂的聒噪了,心想,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於是,以「療養」的名義,離開柏林,「躲」到了科布倫茲東郊的埃姆斯溫泉。

威廉一世原以為,進了埃姆斯溫泉,就眼不見、心不煩了,孰知,惹,固然惹不起,躲,也是躲不起滴。

貝內代蒂再次求見國王陛下,理所當然的吃了閉門羹,回過神兒來之後,立即跳上馬車,一路殺到了埃姆斯溫泉。

一到埃姆斯溫泉,貝內代蒂便直奔行宮,威廉一世吩咐值星副官擋駕,說御體不適,不宜會客。

貝內代蒂說,國王陛下的御體,一向強健,雖有微恙,想來很快就可以痊愈,我就在門廳這里坐等,等到陛下御體康復為止!

威廉一世被逼無奈,只好再次接見了貝內代蒂。

一輪又一輪的糾纏下來,威廉一世昏頭漲腦,終於說出了「就我本人而言,其實並不贊成由利奧波德王子接任西班牙國王」的話,貝內代蒂打蛇隨棍上,說,「既然如此,我是否可以將國王陛下的意思,轉致巴伐利亞方面?」

威廉一世只好說,「還是我自己同利奧波德父子說罷!」

貝內代蒂得寸進尺,「奉敝國皇帝陛下的『面諭』,希望國王陛下能夠保證——普魯士永遠不再要求這種已經放棄了的候選人資格。」

這個要求,不但過分,而且無禮,威廉一世很不高興,不過,並未發作,只是婉言說道,「作為普魯士國王,我不適合發表類似的言論。」

不過,貝內代蒂既然得到了威廉一世關於利奧波德王子放棄西班牙王位的承諾,經已心滿意足,也就沒有就此繼續糾纏下去了。

普魯士為德意志領袖,包括巴伐利亞在內的德意志邦國,皆如貝內代蒂所言,「為普魯士附庸」,一切進止,皆目普魯士之眼色,則威廉一世既接受了法國人的要求,「施加影響力,促使巴伐利亞方面,拒絕西班牙人的邀請」,就意味著,普魯士乃至整個德意志,不再摻和西班牙的王位繼承了。

這特么就很尷尬了。

中、普之間,已有默契,只要普魯士在西班牙王位繼承一事上不松口——「這是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的事兒,不關俺們普魯士的事兒」,拿破侖三世就一定會對普魯士訴諸武力,則既挑起了普法之戰、又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推到法國人頭上的目的,就達到了。

事實上,關卓凡也好,俾斯麥也好,都沒有指望畢其功於一役,原本以為,十有八九,西班牙人會頂不住法國人的壓力,主動撤回對利奧波德王子的邀請,如是,想達到徹底激怒拿破侖三世的目的,還得「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