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且看江海換新天(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410 字 2022-11-11

可是,法國軍艦進不了馬江,別的國家的船只,也一樣進不了馬江;同時,已經進入馬江的船只,將困於馬尾,無法出海,因此,當總理衙門將該計劃照會英、美等國駐華公使時,受到了意料之中的反對。

美國公使楊約翰回曰:中國在中法尚未開戰、法國未對馬江封鎖的情況下,自行封鎖航道,「則與條約不合」;英國公使的口徑,亦大約仿佛。

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當然,張佩綸上奏之時,中、法尚未開戰;可是,「通航戰」之時,已經做好准備的裝石船,為什么還是沒有沉石封江,就不好解釋嘍!

或許,彼時的張會辦,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得體的「自劾」,以求減輕罪責,別的,統統顧不上了吧!

不過,無論如何,張佩綸總算「勇於任事」,換一個人「會辦福建海疆事宜」,說不定就躲在閩浙總督、福建巡撫、船政大臣的後頭「韜光養晦」,這樣,就算打了敗仗,責任也會輕得多,未必就發配戍邊了。

需要強調的是,張佩綸的頭銜,僅僅是「會辦福建海疆事宜」,而時人和後人卻常常把他誤做「欽差」,事實上,「會辦」和「欽差」的地位,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不過,張佩綸在馬尾的實際的地位,確實仿佛欽差,這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是彼時氣焰正盛的清流的第一號健將,福建的地方官員,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張兆棟、船政大臣何如璋以下,既懾於他的聲望,又皆視其為「簾眷正隆」,雖無欽差之名,卻必有「口銜天憲」之實,因此,在他面前,都自覺不自覺的矮了一截,以致張佩綸可以頤指氣使,行「欽差」之實。

不過,張會辦之得為張「欽差」,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福建的督撫,皆為碌碌之輩,如果換一個強勢的督撫,可就不容張佩綸以「欽差」自居了。

事實上,和張佩綸一同出京的,還另有兩位清流健將,一個吳大徵,一個陳寶琛,任務亦同張佩綸的相仿:吳大徵「會辦北洋事宜」,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就是說,吳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做「會辦」,陳給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曾國荃做「會辦」。

李鴻章、曾國荃可就不是何璟、張兆棟、何如璋之輩可比了,吳大徵在北洋、陳寶琛在南洋的處境,較之張佩綸在福建,天淵有別。

李鴻章還肯敷衍人,吳大徵的日子,略好過些;曾國荃對陳寶琛,可就不假辭色了。

陳會辦在南洋根本說不上話,閩江軍情緊急,張佩綸急電南洋,請求派艦船支援,同為清流,對於張佩綸的請援,陳寶琛當然大力支持,可是,曾國荃一口回絕,說什么「我南洋並無從井救人的道理」,陳寶琛急得跳腳,然而,卻拿曾國荃一點法子也沒有。

最後,獅子再啰嗦一句:

覆沒在馬尾的,是船政水師,不是南洋水師,這一點,後世的許多人都搞混了。

南洋水師歸南洋大臣管理,泊地為上海;船政水師歸船政大臣管理,泊地為馬尾,二者並無直接關聯。

中法戰爭,南洋水師也有一定表現,那是馬江一役之後,中方以北洋、南洋各派軍艦,組成一支「南北洋聯合艦隊」,一為向法國報復,二為支援台灣,其中,北洋二艦,南洋五艦。

遺憾的是,兩個戰略目的,都未達成。

「聯合艦隊」成軍不久,朝鮮「有事」,「聯合艦隊」中的北洋二艦,立即掉頭北上;剩下南洋五艦,勢單力薄,不但不敢主動向強大的法國艦隊挑戰,反而被法國艦隊追的上氣不接下氣。

其中,「澄慶」、「馭遠」二艦被擊沉於石浦港;「開濟」、「南琛」、「南瑞」三艦,遁入鎮海港,乃有其後的鎮海防御戰。

水師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大大刺痛了當政者,乃有戰後的「大治水師」。

好了,該啰嗦的、不該啰嗦的,都啰嗦完了,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關卓凡如何「以史為鑒」,在本時空規劃、布置真正可以稱之為「固若金湯」、「龍潭虎穴」的「閩江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