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通前徹後,無懈可擊(2 / 2)

亂清 青玉獅子 1176 字 2022-11-11

較之原時空,「閩江防」另一大不同處,是其所有大、中口徑火炮,炮身之下,皆裝圓形滑軌,火炮可三百六十度無障礙旋轉。

「射界」為「閩江防」諸炮台設計、建造之第一要求,不過,射界和防護天然矛盾,一般說來,射界愈佳,防護愈差,為解決這一矛盾,除少數高度最低、有被敵艦炮直瞄命中危險的炮位采用了防護性最佳、但射界最差的穹頂式外,余者,基本上采用了炮坑式、亦曰「半沉式」設計。

即,炮位雖是露天的,不過,火炮置於一個圓坑之中,炮身的下半部在地面之下,上半部和身管在地面之上,這樣,對於敵艦來說,目標就縮小了一半,具備了一定的防護性。

為進一步增加防護性,部分火炮,還采取了地井式設計。

這種火炮的身管,與普通要塞炮無異,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炮架——地井式火炮的炮架是可以折疊的。

地井式火炮安裝在一深坑——即「地井」之內,平日炮架折疊,沉於地面之下,外部難覓其蹤;戰時,液壓機械工作,炮架向上展開,托舉身管,露出地面。

火炮射擊之後,在巨大的後坐力的作用下,炮架向下折疊,重新回到地面以下,其後坐力則以勢能的形勢保存下來,用以下一次的托舉。

可以看出,即便在戰時,大半時間,地井式火炮也是隱身於地面之下的,大部分的操作,也是在地面之下完成,因此,地井式火炮的射界,非但「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就防護性而言,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了穹頂式炮位。

不過,彼時,地井式火炮剛剛誕生,尚未普及開來,價格極為昂貴,以俺們關貝勒的財力,也只能在最關鍵的位置,少量准備,中國沿海、沿江炮台,只有兩處,安裝了地井式火炮,一是射界和防護矛盾最突出的「閩江防」,一是威海衛的日島。

除了這兩處,就連旅順基地,都沒有安裝地井式火炮。

至於威海衛的日島,為什么必須安裝地井式火炮,容後再表。

原時空,馬江的布防,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頭一尾,未設任何炮台——「一頭」,即閩江入海口地帶,金牌、長門炮台,只能朝向馬江航道,根本不及外海;「一尾」,即馬尾船政廠區一帶,亦沒有一座炮台。

「一尾」不設炮台,勉強還能理解,因為馬尾之所恃者,並不是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是由彼而東北的長達八十里的「天險」以及沿岸諸炮台的火力,誰又能想到,臨戰之時,這些「天險」和炮台,居然未能發揮任何作用?

「一頭」不設炮台,就不好理解了。

只好說,眼光不夠,或者,銀子不夠。

本時空,關貝勒的眼光是夠的,銀子嘛,也是夠的。

「一頭」,「閩江防」在川石島和熨斗島上建有一主一副兩座炮台,扼控外海航道,此前文《天險!天險!》一章已有詳述,不再贅言。

「一尾」,雖然關卓凡也承認馬尾之所恃者,擺在首位的,並非自身的防御力量,但還是在船政廠區和羅星塔的對岸,也即閩海關兩側之高地,各修築了一座炮台,其交叉火力,完全覆蓋了船政廠區和羅星塔前方之水域。

如此布置,通前徹後,可謂「龍潭虎穴」、「固若金湯」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