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水泥(1 / 2)

慕林 Loeva 1189 字 2020-07-15

次日,天放晴了,雖然還是個多雲天氣,但好歹偶爾有陽光,連風都清爽了許多。

謝慕林站在自家老宅東北角的廢棄院子里,盯著面前地面上剛剛讓人收集起來的幾種水泥配料,心里嘀咕著幾個老爸資料里提過的土法水泥配方。

當初她老爸還在建築學院里做講師時,為了評職稱,寫過不少大小論文,還為了准備教案,收集了一些資料,其中就有關於鄉村地區在過去物資貧乏時期,如何解決種種建築材料的內容。她老爸收集了好幾個地方的土法水泥配方,連具體配比都有。但考慮到地區不同,原材料也不一樣,還有可能需要用上她沒條件使用的技術,好些配方都沒法派上用場了。

比如陝西地區的燒黃土代水泥配方,用的是黃土、消石灰和石膏,還得放地窯中經過700度的高溫煅燒。且不說她能不能找到能達標的窯吧,光是那黃土,就很麻煩了。陝西那邊的黃土,跟江南太湖周邊地區的黃土,能是一回事兒嗎?這個配方恐怕只能廢了。除非哪天她去了陝西,那還能用一用。

又比如石灰石、粘土磨成粉,煅燒過後再與煉鐵後剩下的礦渣一同磨細,就是水泥了。這個配方比上一個更容易實現些,前提是她得找到煉鐵後剩的礦渣,那得附近有個鐵礦或是煉鐵作坊才行。然而並沒有。她只知道前灣村里有個鐵匠鋪,估計也就是打打農具、菜刀之類的東西,哪里需要正經煉鐵礦石?那鐵匠要采買原材料,買回來的也是煉好的生鐵塊。

倒是有幾種農家自制水泥的配方,相對更有實用性。

石灰爐渣水泥,用的是煤燒完後的殘渣爐灰,生石灰,以及少許的石膏。這個配方的原料相對比較容易取得。謝慕林讓人找前灣村的鐵匠鋪問一聲,想找到煤渣不難。謝家角那邊的磚窯,目前由謝氏族中幾家比較貧困的族人掌管,時不時都有磚瓦出產,據說大部分時候用的燃料是柴火,但燒某些高價磚時也會用用石炭。石炭就是煤,這意味著磚窯里也同樣有大量的煤渣。

磚瓦粉水泥,就是把上面那個配方里的煤渣爐灰換成碎粘土磚塊。能用來燒陶的粘土最好。謝慕林不知道上哪兒找陶土去,但磚塊還不容易嗎?上族里磚窯一拉,要多少有多少,更何況這要的還不是現成的磚,而是碎磚塊,更省錢省事了。

還有一種礬土水泥,用的是瓷器碎片,又或是瓷土,那成本就高了,暫時不用考慮。等哪天她找到出產瓷土的地方再說吧。

這三種水泥配方,制出來的水泥,抗水性都不錯,就是不耐低溫,凝固速度慢,需要加強養護。但這對謝慕林來說,算是問題嗎?現在這個年代,能有水泥用就很不錯了!

她讓下人收集了些煤渣爐灰、碎磚塊、石膏和石灰石,打算先讓人做個試驗看看,哪種配方更方便好用,就用哪一種,又或是每種都用一用,過幾個月再看效果。

她現在所在的這個院子,位於老宅東北角。從前老太爺謝澤湖未發家時,這里曾經用來開過家庭紡織小作坊。當時為了方便族里的女眷前來做活,還開過一個小側門。等謝老太爺發了家,這小作坊就擴大外遷了,又變成了謝老太爺跟手下人議事的書房院子。小側門修成了大側門,謝老太爺不想經過前院大門往外走時,就會從側門出去。

如今,這個側門還能用,只是門板腐朽了不少,下半端還短了一截。當年鬧水澇時,山上也有泥水往下流,漫了不少進院中,把好好的地面都泡成了爛泥地。好在這院子牆壁高又厚,牆根底下還有石板牆基,只有一個前門與老宅其他地方相通,門前還修了石階,當年的泥水才沒漫到主院那邊去。

現在這個院子的地面仍舊是一片泥地,下雨之後還有些被泡軟了。先前謝慕林讓人修整房子時,讓人尋些破石板舊磚塊來,放在院子地面上,方便行走。如今倒是可以趁著太陽出來了,讓泥地的水份蒸發掉。泥地一干,再往上鋪水泥,那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