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魚小館(1 / 2)

馬文、馬力兄弟二人,老大馬文是三十郎當歲,老二馬力是二十六、七歲。這哥倆老家是大西北的,他們的老爸以前就是在這里的機械廠上班,是負責在廠內運輸物資的拖拉機駕駛員,21世紀初他們的老爸下了崗之後,只會開拖拉機干別的全不會,覺得回老家至少可以種地去,帶著全家回了大西北老家。這哥倆在大西北長大了後,因老家的土地沙漠化了,在家種地飯都吃不飽,只好是來了城里打工。馬文開始是飯店打工兼學廚藝,馬力開始是做裝修民工兼學木匠手藝,辛辛苦苦打了幾年工掙到些錢,馬文覺得做菜的手藝也學得差不多,哥倆回來了小時候生活過的東關街道,在愛民小區兌下了一個小飯店。

我家在的愛民小區,原來是機械廠的家屬住宅區,後來圈上柵欄牆改成為了一個獨立小區,實際從規模大小、居民人數等各方面,都屬於是一個居民社區。小區的樓是80年代初時建的,那個時代居民區的樓,不像現在小區的樓蓋得這么集約,樓與樓的間距相對寬得多,所以不但整體的占地面積很大,樓與樓的大片空場地也很多。雖是用柵欄牆圈成了一個大院,但除了有好幾個大門,每兩棟樓之間的鐵柵欄,都人為開出了進出便門,是由社區辦管轄也沒有物業,實際等於是一片純開放式的住宅區。是位於了東關街道的中心位置,等於是成了為周圍二十多個高檔小區,提供各種娛樂、休閑的一片服務區。開在小區里面的服務性行業,不但是有飯館、超市、麻將社,連足療房、洗浴中心、小旅店都有。

馬文、馬力哥倆開的小飯館,是在愛民小區的東半邊。開飯館的房子原來是鍋爐房,後來改為了集中供暖鍋爐房撤銷了,原來鍋爐房的房子經過改建,作為社區的產業出租了出去。現在這哥倆開小飯館的房子,是一棟品字形的矮層小樓,說是小樓,其實就是下面兩間平頂房,後來又在上面前面加蓋了一間平房。前面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後面還有一個小後院,前院門正對著小區內的一條主柏油路,位置不錯也適合開小飯館,晚上來愛民小區娛樂的人也很多,與周圍居民樓的距離較遠,經營到多晚也構不成擾民,馬文、馬力兌下了這個小飯店後,哥倆每天都是不怕辛苦地干到後半夜。可因為周圍的小飯店、燒烤攤太多了,馬文學過廚師也只是會做一些普通家常菜,掙到的錢也就勉強夠維持生活,想買房子、娶媳婦還是很遙遠的夢想。

我找到了馬文、馬力,說了要跟他們哥倆合伙的事,聽我說能幫他們增添特色,這哥倆私下簡單商量了商量,很痛快地答應了我來入伙的事。合伙後要推出特色河魚菜,這哥倆別說做懂都不懂,我把積蓄都給了王婷,轉變經行項目的本錢得靠他們出,但這哥倆決定合伙後商量都沒商量,很實在的讓我當了「大老板」。

要轉變經營賣特色河魚菜,需要添置很多的新用具。好在我學過正經的鉗工技術,馬力做裝修民工時學過木匠,我們三人都是壯小伙子有的是力氣,都是沒錢人也不怕辛苦,要添置的用具大部分自己能做。用汽油桶做了幾個大鍋灶台,弄了幾個大水缸做簡易水族箱,把小飯館從里到外重新裝飾了一遍,買了些只能去買的新用具,畢竟馬文、馬力本來就是開小飯館的有基礎,三個人沒白沒黑地忙活了幾天,把需要添置的用具基本配齊了,本著能花力氣就不花錢的原則,也沒有花太多的錢。

准備完後一塊喝了頓酒,算是慶祝下初步合作順利,也算是相互間鼓勵了一番勁,之後很順利就開了二次開業了。要改賣特色河魚菜了,將小飯館的名字,改為了「河魚小館」。

我好賴是跟九級廚師學的廚藝,雖然僅是學到了些皮毛,但開個小飯館絕對是足夠了。賣特色河魚菜的小飯館,至少是東關街道是獨一份了,賣的東西很適合晚上出來喝酒,對應上了東北地區小飯館夏天的經營方向。蔫吧地二次開了業之後,讓我和馬文、馬力事先都沒想到的,生意不但好而且非常好,沒幾天來吃飯喝酒的就天天爆滿了。小飯館夏季不受店面限制,來的人多了在店外多擺桌子就是了,迅速擴大了規模,干了沒不到一個禮拜,掙到了兩萬多塊錢。

事先當然是都盼著能掙錢,可都沒想到能掙這么多錢。這天後半夜關了店總了一下賬,馬文、馬力哥倆長這么大沒,還沒見過兩萬塊錢多厚,興奮得數了好幾遍也沒數清。我沒見過大錢,兩萬塊錢還是見過的,但不混黑道了干起了正營行當,沒幾天就掙到了這么多錢,我興奮地也數不清兩萬塊錢了。

合伙時沒細商量怎么分賬,好不容易數清了錢的具體數目,我一想自己是一分的本錢也沒出,隨後跟馬文、馬力兄弟商量分賬的事,主動表示怎么分帳全由他們哥倆做主。

「趙哥,要沒你,我們哥倆干一年,也掙不了兩萬。這樣吧,咱五五分,以後掙的更多了,咱也這么分。」

「趙哥,鵝哥說得對,做人得講良心,沒你就鵝們哥倆兒,上哪掙這么多錢去哈?你要不拿大頭兒,哪顯得鵝們哥倆兒,眼里只認錢太不夠意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