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目標古城楠陽(1 / 2)

三棲特種兵 人一介 4537 字 2021-01-03

;;;

一八五一年一月二十日,上午八,潘集。

韋昌輝站在大營之前的一個土丘上,左有林鳳祥,右有張洛行。

韋昌輝雖然負責天軍北方戰線的三路大軍,但是他一直扎根在這一路,隨著捻軍起義、發展,一路走來。

對烏蘭以晃的西北一路、林奉翔的東北路,他只是遙控指揮,主要的內容就是聽取他們的進展和收集到的相關情報。

張洛行,按照天軍的部署,在一月八日那一天,在兩個中心地區同時起義。

一個是在和南的中部地區,也就是一楠陽、楠召、唐縣三個地區,從伏牛山脈的楠召,直到楠陽盆地。

楠陽盆地的南端就是薪野,鄰近瑚北重地鑲陽。

這個地區包括了整個於西南地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另一個中心就是皖北地區,在桉徽伯州雉河集。

從捻軍已經活動的地區看,同時,這個地區也包括了屬於和南的庸城。

在以張洛行為首的捻軍領導方面,聚集了各路英雄好漢,其中主要人物有龔得樹、侯士維、韓老萬、蘇天福、劉永敬、孫葵心、張宗禹、任華邦、張禹爵、韓奇峰等人。

這些英雄是胖大的魁梧,瘦小的精神,每一個人走在歷史上展現的壯麗畫卷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就是這些人,在捻軍發展到最高峰的時候,兵力達到了五十萬。光騎兵總數就達到了二十萬!

這要是集中使用,滿清所有的軍隊加在一起,也一勺燴了!

再有,這些機動性非常強大的騎兵,主要的活動地帶,就是在兩淮和京畿一帶,可以直搗敵人的心臟!如果當時有正確的戰略配合,後果絕對不一樣!

捻軍,不算和太平天**隊的配合,也縱橫了八個省、存在達十年之久。

最大的戰果要算全殲了僧格林沁的騎兵了。這可以說滿清最後的一支精銳;這個騎兵一垮。就再也沒有英勇善戰的八旗兵了。

包括僧格林沁本人,也喪命於這個戰役。

但是就是這些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都被滿清統治者殘酷地鎮壓了。

盡管統治者的鎮壓非常殘暴。他們自身的一盤散沙。才是真正致命的失敗原因。

鑒於這些歷史事實和歷史教訓。早在去年十一月,麥軻就和這些捻軍領袖舉行了戰略會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和戰略安排。

在麥軻的指揮下。在天軍的全面參與下,捻軍起義的軌跡和結果徹底改變了。

麥軻首先把他們的起義計劃進行調整,基本方針就是配合天軍的計劃,統一行動。

也就是沒有計劃現在要變成有計劃,有計劃的,要按照天軍的計劃進行調整。

從戰略目的上來說,就是所有捻軍的起義,都要和天軍遙相呼應,步調一致地打擊滿清在兩淮的勢力。

拿下兩淮以後,接著向東發展,和尚海小刀會起義互相配合,力爭把兩淮所在地區的桉徽作為根基,從這里出發,打通與尚海相隔的姜蘇。

然後和天地會一起,兩家合力,把這三個地區聯合在一起,揮兵轉戰杉東,拿下杉東全境,再通過田津,直插京畿地區。

為了完成這個戰略安排,麥軻采取兩條措施。

第一,和對天地會一樣,天軍派出了教導隊和軍牧組成的混合團,到了捻眾聚集的中心地區,幫助他們在戰術上和信仰上提高。

第二,天軍派遣了北伐軍去和捻軍匯合,和捻軍合兵一出,共同面對那些攔阻捻軍發展的敵人。

取得了預期的軍事勝利以後,天軍又派遣了文職人員,建設政權和恢復秩序,如同天軍在別處已經做的那樣。

從那時起起到月初的起義,天軍完成了所有的支援,捻軍也做好了必要的准備。

在張洛行作為總聯絡取得和麥軻 隨時指導下,各項准備工作進展順利。

他們個人捻子擰成組團捻子;把小股捻子擰成粗大捻子;把粗大捻子擰成總捻子!

最後於預定的時間,桉徽伯州雉河集發動了總起義。

同時,在豫南的起義也同時爆發。

參加起義的除了所有的捻子眾人以外,還有天軍的大部隊。

麥軻吸取了歷史教訓,不但把那時的北伐名將盡數派來,還在軍隊的數量上增加了七倍,總人數達到了二十萬人。

麥軻處心積慮要讓這些人自己給自己報仇,把他們受到的委屈,暢快淋漓地都歸還那些滿清敵人。

除了在這個戰場上壓倒敵人以外,麥軻還派遣了韋昌輝總攬大局,在更大的層面保證捻軍的勝利,也就是天軍北伐的勝利。

林鳳祥作為北伐軍中路大軍總司令,坐鎮雉河集捻軍總部,派遣了李開芳前去豫南,支援那里的捻軍起義。

張洛行也采取了相應的配置,把自己的得力助手龔得樹派去指揮。

一月八日,捻軍起義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地准時爆發。

這些起義的組織形式,沿用了歷史上捻軍起義所有的方法。

在最高的軍事建制下,由總指揮直接管轄五旗。

張樂行自領黃旗,兼黃旗總目。

蘇天福、龔得樹、韓老萬、侯士偉分別擔任黑、白、藍、紅各旗的總目。

五旗之外,另有西北白彥虎領導的西北各族起義聯軍

總旗之下有「大旗」,是組成捻軍的基本單位。

大旗設大旗頭,稱「趟主」。

大旗之下還有「小旗」,是最基層的組織。

這種五旗軍制的組織形式。把處於分散狀態的捻軍初步統一起來。

張樂行為盟主,但是這個盟主不僅僅是各方勢力的盟主,而是天軍任命的盟主,意思是按天軍的要求,管理這些捻軍會中,實現天軍的任務。

同時宣布信條,制定行軍條例,這些都是天軍現有的相關規定。

起義口號救我殘黎,除奸誅暴,建立天國。

其中軍規條例。都是針對當時的滿清軍隊以及土匪武裝的所作所為。做出旗幟鮮明的禁止,其中包括嚴厲的十三斬。

兵到之處,玷污婦女立斬。

強污幼童立斬。

擄掠婦女幼童隱藏不獻者立斬。

不遵號令約束者斬。

小卒無理持械敢拒首領者斬。

臨陣時故意漏下,支吾打糧。私自下鄉找尋財物。污人婦女者斬。

無號令私自打糧者斬。

對敵時私自逃走者斬。

起身聽三聲號炮齊集;未放炮而先行者斬。

既放炮而後行者斬。

營中私自放火者斬。

行路時故意下路者斬。

守營妄動者斬。

這個條例。最主要的內容是服從命令與民眾的關系,此外,如行軍、安營、繳獲武器歸公等都有明確的規定。說明了大起義後的捻眾軍隊,已經是一支具有嚴明紀律的正規軍隊。

他們還寫了一首民歌,宣傳捻軍起義,讓大家更快地熟悉,以便接受和支持他們。

雉河集,像京城,五色帥旗空。

黃旗豎在集中央,紅、黑、藍、白陣四方。

老樂布下了兄弟陣,四面八方動刀槍。

今天操,明天練,十八般武藝都學爛。

黑旗聽令西北走,藍旗獨攬東北面,

紅旗如火歸南方,白旗就在西邊轉。

捻軍加上天軍北伐軍,很快就在人數上達到了五十萬人。

張洛行在起義初期,憑他個人的名聲,吸引了眾多的民眾加入義軍。

他的出生地就在雉河集。

雉河集一帶,位於淮北大平原的西北部,都是砂礓地,水旱災害的頻繁極多,清朝統治者的榨取與地主的掠奪,這裹的農民極度貧苦,絕大多數農民被剝奪了土地,一年到頭,大半日子要靠野菜和山薯葉子充飢。

在雉河集的北面,有一條淤塞得幾乎消失得河流,只留下一長條長滿荒草的陂地,以及只有五尺寬的小溝,這條河名叫鴻溝。

鴻溝是伯州、素州的界河,是蘆鹽和淮鹽兩個鹽區的分界線。

在清朝食鹽是由國家統一出售的。

全國劃分成若干個鹽區,某一產區的鹽只能在固定的地區出賣,到了另外地區,便算私鹽,要犯法充公。

而鴻溝恰當兩個鹽區的交界線,溝北吃蘆鹽,溝南吃淮鹽;淮鹽價貴味苦,蘆鹽價廉物美,便宜一半以上。

淮鹽區的人民當然要吃蘆鹽,所以販私鹽的很多。

私鹽都從這裹越過封鎖線,一經進入鴻溝以南各縣就沒有問題了。

因此,滿清官府就在鴻溝設有大批鹽警,嚴緝私鹽。

就這樣,鴻溝岸上就成為私鹽販和鹽警的搏門場所。

多少年來,不知死亡了多少生命。雖然官府嚴禁私鹽,但農民由於生活無路,不得不鋌而走險。

鴻溝的確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

清朝嘉慶十六年,張洛行便誕生在鴻溝南岸的張老家。

在洛行誕生前七年,白蓮教起義失敗了。

當時桉徽影州、河南孺州應應募做鄉勇的農民,解散回鄉來,他們在災荒飢寒交迫的時候,受了清朝統治者的欺騙,應募作鄉勇去打白蓮教。

他們在戰爭中,逐漸地提高認識,覺悟到清朝統治者對他們的欺騙,同時,也鍛煉子他們自己。

因此,到打平白蓮教,解散回鄉之後,他們就組織起一個秘密結社叫做捻,於是就從幫助清朝統治者的鄉勇,轉化而成為反抗清朝統治者的組織。

捻眾的發展十分迅速,到洛行誕生後三年,不過十年裹面,就從最初零星藏匿。彼此聲息不通的形態,發展為大規模的團體。

在桉徽的影州、顱州、奉陽,和南的楠陽、孺州、硄州、晨州等地發展成為若干大股、小股,各有首領、擁有武裝,並且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

那時候,貪官污吏,如虎如狼,淮河區域民眾自從有了捻眾組織,他們遇到被土豪惡霸壓迫的時候,就不再去找衙門告狀。而轉向捻眾組織求伸冤了。

「破襖不如皮襖暖。求官不如去告捻」,成了他們的共同認知。

捻眾組織街道受欺壓的人的控告後,立刻處理,使弱者伸。強者抑。給收了欺壓者伸了不平。而把土豪惡霸劣紳的威風打下去。

這樣捻眾組織實際上在農村中取得了統治權治理權。在洛行幼年時代,捻眾在淮河區域人民中的威信,已經是「贊口洋溢轟遠近」了。

張洛行的家族。是一個大族,散布在張老家附近十八個村庄,號稱「九里十八張」,同族中有好幾千人。

張洛行父親叫張慰祖,兄弟三人,大歌張問行,早死,二張敏行,後來也捻眾黃旗的一個著名將領,張洛行是老三。

張洛行出身於地主家庭,在他父親手中有地一百四十多畝。

後來他大哥過繼給他堂伯張念祖,他和二哥張敏行分了家,各分得土地七十多畝。

分家以後,敏行因妻子娘家有錢,陸續買了三百多畝田,在附近另建新宅,搬走了。

只有年輕的洛行,留在張老家。

張洛行身材高大,腰有彎,淮北人叫做「麻蝦腰」,臉有白麻子。

張洛行不愛講話,好考慮問題,別人講話,他總側著頭聽,不發表意見,但一回頭,就做了決定。

遇到事情時,勇敢沉著,態度十分鎮靜。

張洛行最突出的性格,是為人慷慨,好幫助人,只要求助於他,沒有不答應的,一幫哥兒們說他是出名的好「保事」的人,也就是有擔當,敢負責人的人,因此,大家都對他很是信賴。

張洛行對周圍生活困難的人,經常給以幫助,有一首民歌道

張老樂,會做作,

四面八方送烙饃。

張洛行又專好打抱不平。凡有亡命者走到他家躲避,他都加以庇護,殷勤招待,越久越熱情;如果風聲緊急,實在無法再留了,他必定厚送路費,親自護送出境。

張洛行仗義疏財,慷慨任俠,彷佛西漢時的朱家、郭解、水滸傳上的晁蓋、柴進的為人。因此,張洛行得到群眾擁護,也得到四方亡命者的擁護。

像張洛行這樣人物,正是捻眾組織所需要的好領袖。他也就在當時淮北一帶「一庄有捻一庄安,一族有捻一族幸」的環境下加入捻眾組織,做了雉河集這股捻眾組織的領袖。

張洛行加入捻子後,依靠這個組織,使他的才能得到了發展,最後鍛煉成為全捻總領袖。

張洛行要用的錢更多了,他雖然在雉河集附近的吳橋集開糧食行、雜貨店、燒酒作坊,但是,這些收入還遠遠不夠供他應用。

那時雉河集附近窮苦農民,因居住條方便,很久以前就參加販私鹽活動。

同時張老家是通河南永城的大路,往來的私鹽車很多,也都投靠張洛行。

於是,張洛行就組建了一支保運私鹽的武裝力量。

他們使用一種當時最利害的武器——烏槍,號稱十八槍手。

以後又增加到五十槍手,一百槍手。

張洛行自然也就做了保運私鹽的「鹽趟主」。

那時販私鹽都使用四輪牛車,每車裝二十到三十包鹽,保運費一包。

從此洛行經常有大批的收入,來做他仗義疏財、博施濟眾的事業。

在張洛行的組織裹面,有一個叫第德才的,他在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春天,帶領十八個人,從北方保運私鹽回來,路過永城縣,把一個大地主放在野外牧養的羊群一百多只趕走。

永城縣官逮住他們,下了監獄。

洛行得報,十分憤怒,與龔德樹發動一萬多人,把永城縣圍困起來。打開監獄,救出張德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