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海東生變(2 / 2)

即便是萬歷年間在朝鮮被大明收拾得頭破血流的日本,德川幕府也曾派兵數千響應鄭成功,可惜曾經保護日本不被蒙古人滅國的神風一視同仁,這幾千人直接喂了魚蝦;暹羅國素慕中華,大力搜救厚待明國遺民,多次請求出兵相助;即使很快臣服的安南莫氏,最初也曾派兵抗清;至於將永歷君臣交給吳三桂的緬甸,在莽白篡位之前,緬王莽達也多次援以物資。

明亡之際尚且如此,何況此時大明天命未衰,明以厚德載物,周邊藩國同沐漢風,華夏一體,李懌腦子進水才會脫明自立。

「這……」張綠水一時詞窮,她一介妓生,如何能說出太多道理,這一番言語已是一路上絞盡腦汁所想出來的,奈何丁壽油鹽不進,不由氣苦。

美人窘態丁壽百看不厭,「你且將這些事寫下來,容後再議。」吩咐貽青准備飯食。

丁壽用飯後再度進屋,見桌上飯食未動一筷,張綠水咬著筆桿,蛾眉深鎖,失笑走到她的身邊,待看到紙上所寫,二爺臉都黑了。

「你寫的這是什么……」紙上文字橫豎圈框,如同鬼畫符,倒是不陌生,後世的韓文一個模子。

張綠水此時心神大亂,立即俯首請罪道:「大人恕罪,妾身出身微賤,未能有幸識得上國文字,只學了些本國諺文,貽笑大方。」

這東西現在叫諺文,丁壽冷哼道:「據你說你也是朝鮮文義縣令庶女,如何不習上國文字。」

「妾身之母為賤民,敝國行從母法,一賤即賤,所以雖身為縣令之女,實為奴婢之身。」見丁壽還盯著諺文看,張綠水又道:「諺文乃敝國世宗大王所創,妾夫仰慕中華,已然下詔令禁止此文,如今李懌篡位,恐此文又將大興。」

哦,李忄隆還下過這么個詔令,丁壽倒是來了興趣,有機會不妨拉他一把,其實丁壽不知道的是朝鮮世宗創立這文字是因為朝鮮國之語音,異乎中國,漢字難學,朝鮮民間不識字的太多,於是創立二十八個字,詔書稱「訓民正音」,還大力倡導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並責令用「訓民正音」創作《龍飛御天歌》。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並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

這類似漢語拼音的東西倒是簡單易學,可毫無內涵,一經推出便遭到朝鮮兩班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一致抵制,認為棄漢字習諺文是以夷變夏之舉,「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所以這東西只在民間通行,真正成為官方文字是二十世紀中期,朝鮮一分為二去中國化的時候,即便如此,韓國人的護照和身份證上仍會在韓語旁標注漢字名,名字都是漢語意境,絕不是中國媒體音譯的什么秀、賢、英、智、孝、宇、苑、東、麗,國人哈韓的時候奇怪怎么韓國人名字老是這么幾個字,都是一個拼音標出來的,同音字可不就這么幾個么。

至於李忄隆禁止諺文倒是真的,因為民間有用諺文貼告示罵他,不禁才有鬼了。丁壽心中有想,面上卻不露聲色,喚道:「貽青、貽紅。」

「奴婢在。」二女在廊下應命。

「給她安排個住處。」

「這……」二女面露難色,貽青開口道:「婢子二人住東廂,曉憐與譚媽住在西廂,再無空房。」

「噢,」丁壽故作為難,「這便如何是好。」

「妾身數月流離失所,有片瓦存身已感大恩,便在廊下棲身即可。」張綠水忙道,她從小吃過苦的,確實不在乎。

丁壽搖頭,「如此豈不委屈了貴人,你二人將東廂騰出來,搬到西廂去住。」

貽青領命,帶著張綠水下去安歇,貽紅走到丁壽身側,將一團柔軟飽滿緊貼到他的胳膊上,媚笑道:「爺今晚要哪位姐妹侍寢,還是婢子們一起……」

用手在豐丘上一拍,丁壽邪笑道:「今晚上不勞你們伺候,記住了,聽著什么動靜也不許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