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處處交易(上)(1 / 2)

宣府鎮守太監府內院樓閣散布,雅致大方,臨水的一處軒亭內正是杯盤交錯,笑語歡聲。

「丁大人果然出手不凡,一下便拿住了這幫酸子的要害,有了」資敵「這項罪名,看哪個不開眼的還往這火坑里跳。」鎮守太監苗逵喜在心頭,笑在臉上。

「在下可不敢獨占貪天之功,若沒有苗公公安排耳目,料敵機先,劉公公運籌帷幄,廟算千里,豈能成事。」丁壽狡黠一笑:「此外,朝中諸公也是居功至偉。」

「哦?願聞其詳。」苗逵提起了興趣。

「若不是那幫子大頭巾蠱惑先帝,接受蒙古朝貢,我等又何來的書信對照;若不是他們一再養寇縱容,讓巴圖孟克恣意驕橫,絕貢犯邊,此案又有豈會無從對質?」丁壽湊近苗逵,輕笑低語道。

苗逵眼珠一轉,已明其意,嘿然笑道:「那咱家是不是也該謝過許進許大人呢。」

「本該如此。」丁壽一本正經地點頭道。

兩人相視一眼,放聲大笑。

現任戶部侍郎的許進,在朝名聲相當不錯,絕對的「正人君子」,因為他敢彈劾太監,成化年間從汪直到苗逵都被他參過,文官眼中的「堯舜之君」弘治皇帝朱佑樘登基後,必然委以重任,於弘治元年巡撫大同,許大人也不負眾望,一上任就辦了件大事:韃靼入貢。

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蒙古韃靼部首領,明朝稱其為「小王子」,這個萌萌噠名字可不是人家自己叫的,弘治元年,巴圖孟克陳兵大同城外,連營三十余里,自稱「大元大可汗」,音譯達延汗,要求「入貢」。

許大人都沒向朝廷請示,直接放進來一千五百多人,安置在大同館內,好吃好喝好招待,同時上表朝廷:「自古御夷之道,未嘗不以懷柔為上策。今小王子以皇上嗣統,感恩向化,遣使入貢」。

兵臨城下一個字沒提,蒙古人是為新皇登基感恩而來的,至於自稱「大元大可汗」這樣犯忌的稱呼,朝中廷議的結果是「夷狄者聲教所不加,其僭稱名號自其故態,於中國無預」,意思是那幫野人沒文化,他們關起門來叫什么跟咱大明沒關系。至於稱呼么,當年也先自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回書里咱不也只稱呼他為「瓦剌可汗」么,這什么巴圖孟克就按慣例叫他「小王子」吧。

「自古御戎來則不拒」,問題是哪個駕馭草原民族的王朝不是先把人打服了再說,巴圖孟克吃飽撐得上趕著當小弟,這事攤上一個明白人情世故的皇帝都不能答應,比如那位被描述成昏君代表的成化皇帝,成化三年毛里孩乞通貢,當時帝國精銳正在荊襄平流民,寧夏討叛,忙著在大藤峽剿滅汪公公和孝穆皇太後的全家,邊防空虛,朱見深批示: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其令各邊謹備虜。到了成化十一年,經過王越河套搗巢,逼得蒙古人北徙,蒙古大汗滿都魯請貢,這才允許。

可惜弘治皇帝是經過儒家思想熏陶的一代賢君,思維跟他的昏君老爹不在一個頻道上,真信了許進的話,將五百蒙古人帶進北京,一通厚賞,蒙古人感恩王化的結果就是當年八月乙巳十四,小王子犯山丹、永昌。辛亥二十,犯獨石、馬營。「屢入貢,漸往來套中,出沒為寇。」

當然這樣的小插曲在朝堂上下一片祥和的氛圍內是不和諧聲音,應當摒除的,在文人筆下記載的應是「小王子、瓦剌二種聞許進威名,三年三貢,每貢多至三千人,少不下二千人。比至塞皆下馬,脫弓矢入館」,韃虜這么給面子,許大人自不會虧待,進關的幾千人自不用說了,沒入關的蒙古人也是酒肉伺候,至於對待治下的漢人百姓么,「華人盜虜馬請斬徇」,如此御番自然效果顯著,「大同、宣府、河曲皆無虜患」。

皆無虜患???

弘治六年五月丙寅初三,小王子犯寧夏;